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這是一個風云際會的年代,英雄乍起,才俊繁斗。這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跌拓起伏,群情激蕩。傳播之廣,影響之深,無出其右者。政治高手看到的是權謀詭計,文人騷客看到的是大江東去,忠臣良將看到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販夫走卒看到的是借東風氣周瑜,正所謂,你剛唱罷甘露寺,我又登場定軍山。他關乎
基于文藝人民性思想與文藝活動的共生互動關系,本書以對文藝人民性進行總體性的學術探究為邏輯基礎,將七月派文學設置為具而微的文學事實,運用原始材料,回到歷史現(xiàn)場
蔡元培是20世紀紅學流派索隱派的代表人物,其學術思路,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探討。 本書系統(tǒng)搜輯蔡元培與紅學相關專著、日記、書信、簡歷、書序、演說詞等資料,附編輯錄張元濟、胡適、魯迅等人的相關書信、書序及論文,從各個方面反映蔡元培紅學研究在當時的傳播和影響。整理者苗懷明還撰文論述蔡元培紅學研究的始末、治學特點及學術地位,以
漢魏六朝是辭賦文體的全盛時期,漢賦是漢代文學的代表。曹道衡先生以專業(yè)的研究視野、簡潔平實的語言將辭賦文體的來源、流變、盛衰與影響從容道來,又將《子虛賦》《兩都賦》《洛神賦》《哀江南賦》等名作賞析穿插其間,深入淺出,以期幫助讀者跨越時代和語言的隔閡,領會漢魏六朝辭賦的魅力。
《金庸江湖的另一面》是作家維舟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關于金庸小說的文化隨筆,分為三輯:金庸敘事學武林的觀念江湖社會學。金庸敘事學一輯借用西方敘事學理論來解讀金庸小說中的文學母題,揭示了這些敘事元素如何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和塑造人物形象;武林的觀念一輯探究金庸小說中的價值取向、身體觀念以及審美哲學;江湖社會學一輯則解構金庸江湖世界中的人情
民國時期正值文學改革大潮流,傳統(tǒng)文學漸漸變得不受重視。不過源于民間的詞因為文字比較通俗、內容以男女情愛為主,符合當時提倡通俗文學的思潮,而得到了不少重視。當時出版的詞集注釋大增,由清代及以前的不足30種,在不足40年間大增至接近100種。這些注釋雖然多是當時的教科書或普及性讀物,卻是研究民國學術的重要研究材料,值得置放
本書選取中國當代小說中已獲公認的典范文本如《棋王》《白鹿原》《廢都》《塵埃落定》等為研究對象,從“文化”的視角對其給予新的解讀,挖掘蘊涵于文本之中的深層“文化”特質。文本個案的解讀一方面展示的是“文化”在傳統(tǒng)、鄉(xiāng)土、都市、地域、風俗、異質等不同層面的多樣形態(tài),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以其各式的側面呈現(xiàn)中華文化豐富
朱自清的散文在現(xiàn)代文壇有一席之地,與他注重文學的聲音之美有很大關系,在破壞舊韻,重造新韻的新文學主流話語中,朱自清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了現(xiàn)代散文的新韻重建,也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聲音詩學的啟蒙。本研究以國語文學視域下朱自清的聲音詩學研究為題,探究五四時期國語文學觀對朱自清文學觀的形塑,以及朱自清以其文學創(chuàng)作助推國語文學形成
本書精選二十多篇石昌渝先生的學術論文,重點論述小說史上的典型作品并闡釋小說現(xiàn)象的深層內涵,是其小說研究的學術精華所在。作者不是單純在小說藝術的序列中審視這些作品,而是把小說放在具體的歷史時空中,探索它們生成和發(fā)展的內因和外因,以及何以具有如此之形態(tài),力求在特定的歷史語境中,通過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相互聯(lián)系
本書是高等職業(yè)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教材。本書共分為5個模塊,15個單元。從德美、志美、智美、行美、情美五個方面,賞析古典詩詞中蘊含的情思與智慧,從中汲取養(yǎng)分,提高修養(yǎng),激發(fā)壯志,啟迪智慧,積極處世,熱愛生活。該教材每個單元有啟發(fā)式導語;每篇詩詞都有學習任務書和課前課后測試題,引導學生自主性學習,逐步掌握文化知識;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