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通俗生動的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書中以故事為引,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的傳奇故事作為基本敘事線,生動再現(xiàn)一批文化大師和一群熱血青年的真實形象,勾勒出一段充滿激情、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又以時間為線索,貫穿1911年至1949年幾乎所有的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將對思想學說的分析與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背景
繆篆(1877—1939)是民國時期海內外卓有影響的哲學家,平生學貫中西,著述等身,與蔡元培、馬相伯、魯迅、釋太虛及法國學者戴密微等有學術交誼,然半個多世紀以來漸被學林淡忘。本書通過廣泛蒐集整理第一手資料,鉤沉索隱,還原其學術史應有地位?娮瓗煆恼绿紫壬瑫r又是清代民間儒學“太谷學派”的傳人,他在這兩個學術團體中都
本書著重從思想史的角度,論析儒家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的問題,分為上、下兩編。上編部分,以中國近世(近代)歷史進程中的朱熹、王陽明、李贄、黃道周、王夫之、章學誠、康有為、嚴復等精英人物思想與是時社會變遷的雙向互動來展開儒學思想史的追索,并提出以“王道公共性”來概括儒家公共精神特質的論說;下編部分,主要圍繞“儒家‘仁’觀念之現(xiàn)
馮友蘭先生晚年口述自傳。揆之自序舊例,意欲使后之讀其書者,知其人,論其事,更易知其書短長之所在,得失之所由,實乃馮先生所有著述之總序,1984年由三聯(lián)書店初版。 全書憶往思,述舊聞,懷古人,望來者;所涉之時代,起自19世紀90年代,迄于20世紀80年代,為中國歷史急劇發(fā)展變化之時期。作者從社會、哲學、大學與展望四部切入
本書主要是關于現(xiàn)代性話語的理論反思,研究和闡述在當代中國研究現(xiàn)代性問題,必須保持兩方面的警覺:其一是自覺的中國現(xiàn)代性問題意識,這是中國作為后發(fā)展國家的后發(fā)優(yōu)勢和比較優(yōu)勢得以實現(xiàn)的前提;其二是廣闊的跨文化視界,這是中國作為綿延不絕的文明古國的歷史優(yōu)勢和獨特優(yōu)勢得以實現(xiàn)的基礎。
本書收錄文章67篇,分上下編。上編為總論,一論“中國哲學研究之方法論”,一論“現(xiàn)代中國哲學變遷之大勢”。下編為分論,對已故馮友蘭、金岳霖、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方東美、牟宗三、唐君毅、艾思奇、楊獻珍、郭沫若、侯外廬、張岱年、任繼愈、石峻、朱伯崑和湯一介等哲學家之哲學創(chuàng)造或哲學史研究之貢獻,加以闡述。書稿之編選設想為“
本書選取了“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及其現(xiàn)代開展——紀念張岱年先生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中的20余篇論文,論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紀念張岱年、研究張岱年的學術論文,較為全面的反映了張岱年先生的學術特點,作者大多為長期研究張岱年先生的學者,不少是張先生的親炙弟子;另一部分則為中國哲學研究專文,作者均為中國哲學界較有影響的學者,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的視角入手,系統(tǒng)比較研究了李達和艾思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歷程、主要內容、理論貢獻、學術特點、思想地位、社會影響等方面的異同,科學總結和概述出二人研究、宣傳和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之共性特征及個體經(jīng)驗經(jīng)驗,進而依據(jù)時代特征揭示出馬克思主義哲
《現(xiàn)代儒學》是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主編的輯刊,旨在推動儒家多元傳統(tǒng)的研究,面向現(xiàn)代世界闡發(fā)儒家思想!冬F(xiàn)代儒學》第七輯為“禮學研究專輯”,來自文史哲不同學術方向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在“禮學通論”與“東亞家禮學”兩大主題下,共同研討東亞禮學的文化傳統(tǒng)。本書內容廣泛涉及中、日、韓、越四國歷史上的有關禮儀制度、禮學思想、家禮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