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印光大師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的書法本經(jīng)典讀物。書局以經(jīng)折裝形式出版,單黑套紅。該作品為印光法師老年時所書作品,字體遒勁,用意散淡,筆墨中透露出洗盡鉛華后的無為之意,超脫自然。與其青年、中年時所書作品有明顯的不同。書稿有弘一法師“李廬”“成蹊”“弘一”印章三枚。本選題即為他所抄寫的經(jīng)文
本書稿是四川大學佛教與社會研究所與峨眉山佛學院聯(lián)合策劃的系列學術研究叢書《佛教與民俗》第五輯,是近年來關于佛教與民俗研究的部分成果。該輯分為生命禮儀專題、信仰民俗、儀式民俗、團契民俗、歲時民俗、游藝民俗及外三篇等七部分內(nèi)容,解析佛教如何演變、契合中國民間知識與風俗習慣等。佛教與民俗是一個研究前景很廣的課題,對“中國佛教
敦煌佛經(jīng)音有115個寫卷,分眾經(jīng)音、單經(jīng)音和其他經(jīng)音三類,注音5413條。眾經(jīng)音1815條,抄寫時間在八至十一世紀前后,一切經(jīng)音的抄寫時間大體上早于藏經(jīng)音;單經(jīng)音2859條,在抄寫年代可考的單經(jīng)音中,唐代較少,五代及以后占絕大多數(shù);其他經(jīng)音739條,分布在佛經(jīng)音義、難字音義、難字和難字音上,在抄寫年代可考的其他經(jīng)音中,
《中國哲學導論:從古代哲學至中國佛學》由比較哲學與分析哲學的新視角切入,闡釋中國古代哲學與中國佛學,著重概念的分析、論證的闡述,對各哲學基本預設的檢證,以及力求簡單明了的哲學方法,重建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領域中應有的地位。 全書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先秦儒、道、墨、法諸家以及《易經(jīng)》一書,強調(diào)中國古代哲學的哲學性
《靜思語》被譽為永不下架的一本書臺灣的世界品牌,甚至是臺灣的第四個奇跡。自1989年出版至今已二十周年,發(fā)行超過三百四十五萬冊,包括英文版、日文版、德文版等十一種語言版本。本書輯錄自證嚴上人與弟子及賓客的對話,文字淺短,可以隨機翻閱、隨緣受教,并且用字平實不重華詞,卻蘊含人生哲理與真義。第四集句型較以往更為簡潔、易讀、
王陽明的心學體系建立在明代儒佛道大融合的背景之下,其心學思想形成的全過程都借鑒與吸收了禪宗思想。本書在陽明心學與禪宗思想的基礎上,梳理了陽明心學美學與禪宗美學思想,著重審美過程中的體驗性與主體性;從心學與禪宗的關系、美學思想的異同,以及不同的歷史歸宿等方面,嘗試厘清二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與區(qū)別;探尋陽明心學與禪宗美學在審美文化
他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等造詣于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最終卻剃度出家,苦心向佛,精研律學,弘揚佛法,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僧名弘一法師。本書精練概括了李叔同的一生,并向讀者展現(xiàn)出他在各個方面的偉大建樹和貢獻,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是讀者了解李叔同的指南之書。 大家精要&midd
為促進漢文佛教文獻學的發(fā)展,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敦煌學研究所特編輯出版《佛教文獻研究》學術集刊。本集刊由上海師范大學定源教授主編。本輯收入12篇學術論文,研究領域涉及漢文大藏經(jīng)、域外佛教文獻、敦煌遺書以及藏內(nèi)佛教文獻等相關研究,具體內(nèi)容涵蓋文獻版本考訂、思想探究、文本比較、文獻價值闡述以及研究史梳理等方面。書后附
本書是對中華文化極具貢獻的仲敦巴(公元1004—1064)的一部傳記,仲敦巴幼年喪母,無法忍受后母虐待浪跡四方乞討為生,期間求學未輟,后拜拜阿底峽為師,終成世代敬仰的學派創(chuàng)立者。作者側重其求學經(jīng)歷,按時間先后描述了一代宗師在極端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中,怎樣在求學的道路矢志不渝堅守初心,最終成為開創(chuàng)一門學派的歷史人物為線索,描
本書是一本歷史文化名人研究方面的大眾讀物。本書以玄奘西行求學為主線,用講壇的形式講述玄奘六十五年堅定信念、執(zhí)著追求的人生故事。全書共三十一章,第一至五章講述玄奘的家世源流及十三歲凈土寺出家到國內(nèi)游學,九年歷經(jīng)十四師的經(jīng)歷;第六至十三章講述玄奘矢志西行,九死一生過大漠、翻越凌山的艱難險境;第十四至十六章講述玄奘穿越中亞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