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的高中》和《和衡水中學在一起的2557天》是相隔二十多年的兩代人對高中生活的回憶:一個是1990年復讀一年后考上高中的農家子弟,他的高中學習生活極不豐富,沒有辯論賽,沒有讀書日,沒有英語角,沒有數(shù)理化競賽,沒有課外班,不知道是慶幸,還是委屈;一個是初中就立志一定要考上衡水中學最終如愿于2014年入學的縣城姑娘,然
本書以親歷者的視角,將魯迅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親切動人,既是歷史的記錄,又筆端帶著感情,讓人通過魯迅的遺物、魯迅的親友故舊走進魯迅的生活世界、思想世界。
《應該改換些態(tài)度和方法魯迅方法論今讀》是魯迅立人思想今讀系列的第七本,是作者近年來研究魯迅方法論的成果專著。作者劉國勝堅持文本細讀,以魯迅的方法論為重點,反復研讀《魯迅全集》,形成魯迅方法論的框架。全書共八章,每章用主要篇幅介紹和解讀先生方法論某一方面的內容,再談它在今天對我們破解各種難題的啟示。如介紹方法的重要性,介
本書分為“寄情”“思考"“見證”“抒懷”四個篇章,收錄了《春的交響》《流水吟》《理想賦》《山那邊《把經(jīng)濟搞上去是最大的政治》《習慣的聯(lián)想》《抗洪精神長存》《組詩·大學紀事》《七律·龐貝古城》等文章。
本書匯集2019年至2022年在微信公眾號陸續(xù)發(fā)布并被業(yè)界美談的八期“兩代建筑師的詩書畫印唱和”,共包括251組作品,每組作品均為圍繞同一題材的畫作、詩歌、書法和篆刻,四種藝術形式互相呼應形成一種完整而豐富的藝術呈現(xiàn)。其中書法為何玉如作品,詩歌為吳亭莉作品,繪畫為葉依謙作品,篆刻為文躍光作品,這四位作者均為北京市建筑設
本書圍繞文化是“根”和“魂”,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的主軸,立足鋼鐵業(yè)輻射多領域,講好鋼鐵人的故事,多渠道開展文化交流。作者近十年來踴躍參加“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周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等全國性征文活動,甄選出散文、報告文學、詩歌等獲獎作品,參與文化交流,集納成書
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詩詞、青海曲藝唱詞、青海花兒歌詞、散文、小說作品。其中,詩詞、唱詞部分都是贊美河湟、歌頌改革開放的秀美之作,如“西路英雄”“美河湟”“河徨贊”被青海省文化館曲藝團排練搬。散文、小說通過講述生活故事品析人間冷暖,贊頌了勤勞致富政策感召下社會生活發(fā)生的巨大變化,謳歌了河湟地區(qū)各民族用真情培育團結、
人生,三分煙花,七分煙火;一半詩意,一半俗常。生命中總有浪漫,總有平凡;總有希望,總有落寞。我們每一天,都在人間煙火與紫陌紅塵中,緩步前行。在柴米油鹽一飯一蔬中,感受生活的踏實與平淡,在日月更替春秋代序中,體驗生命的細膩與曼妙。走過人生的大江大河,看遍四季的興衰起落,終將懂得,平常心能供養(yǎng)歡樂,包容心宜接納生活。食遍四
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對中國古代文學進行了基本介紹,既有對文學史的廣度認識,又有文化認同的深度理解。全書以中國古代文學文體演進階段為單元,各章節(jié)大小標題均有鮮明的文學特征,如“唐詩江山”“宋詞庭院”“浪漫傳奇”;章前設有“從……說起”“學習提要”“相關信息”欄目,從歷史、書法、音樂、建筑等內容進行導入,形成多維的人文觀照;章
"本書為現(xiàn)代文學研究專著,是事業(yè)部學術品牌“稷下文庫”文學類叢第一輯中的一種。全書列十五個專題,勾畫了現(xiàn)代中國的大背景下魯迅的不同側面:迷惘的青年,激憤的斗士,孤傲的文人,冷酷的批評家,幽默的旁觀者,改造漢語的翻譯匠,自我流放的精神導師,等等。書稿涉及魯迅的人生經(jīng)歷、思想變化、文學創(chuàng)作、翻譯活動、審美取向、研究近況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