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涉及規(guī)則的語言哲學判斷。很多法理學家都支持這個觀點,相關表述耳熟能詳。比如凱爾森(HansKelsen)認為:“陳述一個人應當以某種方式做事情,就意味著這種做事情的方式是對一種規(guī)范的描述”。哈特(H.L.A.Hart)在《法律的概念》中也對“應當”、“應該”、“必須”等詞語進行了分析,認為這些詞都是“規(guī)范性的術
《法律和政治科學》是西南政法大學主辦的法學類學術集刊,旨在推動法學與政治學、社會學、公共政策學等跨學科、跨領域深度融合,倡導“大社會科學”理念,并鼓勵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合作。本輯為創(chuàng)刊號,既包括了學者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包含了對經典政法思想的解讀;既從中國學者視角探討了法律與政治問題,又從國外學者的角度向讀者介紹了
本書稿精選主要來自金磚國家法律實務及理論界有關金磚國家經濟技術合作法律問題的專業(yè)性論文。此法律評論具有引導性和原創(chuàng)性,引導性表現在能促進金磚國家法律及法律理論問題研究的交流與傳播,原創(chuàng)性表現在都是各國學者和實務人士根據金磚國家合作經驗和實務所做的法律理論思考成果。
《論承認與法權的關系》旨在法律和政治的領域,探討承認的意義與功能,揭示承認與法權的關系。經由梳理承認語境中的費希特與黑格爾,闡明承認在法權從緣起至歸宿的進程中存在多重張力和多種可能;诖,承認與法權關系的現實背景,在于承認與再分配之爭,在于承認地位的一元與多元之爭,亦在于承認的意味與功能:承認意味著某種道德語法,其作
《法律史研究(第6輯)》由前任中國法律史學會會長楊一凡研究員、廈門大學前副校長鄭學檬教授領銜撰稿,收錄眾多法律史學者文章。主要包括:鄭學檬《風雨萬里問學路——“行萬里路”習史散記》、楊一凡《<皇明條法事類纂>缺文及篇名復原》、董亭君《<明實錄>所見“成案”》、姚澍《湖南墳山案件選編(上)》、王瑞超《民國上海女律師史料》
本論叢深入研究、探討了國際法和比較法相關的學術理論,涵蓋國際公法、國際私法、比較法、國際法資料以及其他等與國際法和比較法相關的論文。
司法改革與刑事訴訟法修改,一直是法律學術界研究的重點,也是司法實務界關注的熱點!端痉ǜ母锱c刑事訴訟法修改/陳光中法學文選(第4卷)》收錄了近十年來,陳光中先生關于我國當代司法制度改革、刑事訴訟法律制度修訂的重要論作。這些論作對于我國司法制度的進步與刑事訴訟法的修訂完善,具有推動之功,具體由綜論、證據制度、辯護制度、刑
《中華法系(第十三卷)》的目標是“弘揚中華法律文化,探討現代中國法治;比較中外法律傳統,構建新型中華法系。”本書的宗旨是“堅持學術自由,鼓勵學術創(chuàng)新;守護學術經典,培育學術新人!薄吨腥A法系(第十三卷)》延續(xù)第十二卷“學術研究”、“學術聚焦”、“法治人物”、“學術新人”、“學術動態(tài)”五個欄目,共收錄22篇文章。
本書共18章,講述了從古羅馬公元前建城直到東西羅馬分裂后優(yōu)士丁尼皇帝編纂法典為止的與法律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作者從法律學者特有的法學觀察視角出發(fā),在講述古羅馬歷史故事的背景下,著眼于法律制度在羅馬王政、羅馬共和國與羅馬帝國三個時期的起合轉承,介紹有重要作用的法律以及具體條文,以論證法律在古羅馬興衰上所發(fā)揮的巨大作
《法律與文學:在中國基層司法中展開》以中國基層司法實踐為圓點,探索法律與文學研究的新路徑。將經典文學作品中的法律故事和中國基層司法實踐中發(fā)生的真實法律事件相互對照,分析之中各類角色講什么和怎樣講的修辭敘事策略,也分析作家和基層司法法律人建構敘述對象時的修辭敘事策略并討論其異同,討論作家意圖對基層司法法律人的可能啟發(f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