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是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蘇州府長洲縣相城里(今蘇州市相城區(qū)陽澄湖鎮(zhèn))人。沈周與文征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是吳門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同時也是明中葉吳中文壇首位盟主,吳中四才子同出其門下。本書收錄研究沈周的最新論文十余篇,涉及沈周美術、書法、文學、文獻等多個
本書是一本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普及讀物。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xiàn)出無數卓越的軍事家和優(yōu)秀的軍事思想,如吳起“文德”“武備”相得益彰的理念和“以治為勝”的治軍思想、孫臏“存亡繼絕”“戰(zhàn)勝而強立”的戰(zhàn)爭特識和“天地之間莫貴于人”的戰(zhàn)爭主體意識,還有韓信、衛(wèi)青、諸葛亮、李靖、岳飛、戚繼光、鄭成功、左宗棠等人世罕其匹的軍事謀
本書比較全面地匯集了有關楊子榮烈士的重要歷史文獻和文物資料,選取了前人研究楊子榮英雄事跡有代表性的紀念和考證文章,編入了著者細致嚴謹的考據論述,還原了一個真實、鮮活、生動的英雄人物形象,為研究、宣傳、展示楊子榮英雄事跡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為把楊子榮乃至東北剿匪斗爭的研究引向深入起到了促進作用。本書也是一部弘揚愛國主義主旋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今年是教師節(jié)設立40周年,40年初心不改,老師們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啟智潤心、因材施教;40年櫛風沐雨,老師們勤學篤行、求是創(chuàng)新,樂教愛生、甘于奉獻;40年矢志不渝,老師們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胸懷天下、以文化人。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教育家精神。本書為廈門大學獻禮第40個教師
耿敬,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畢業(yè),現(xiàn)為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社會學理論、宗教社會學等。上海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耿敬組織與指導了多位上大學生一起完成了本書。上海大學(1922—1927)是國共合作時期兩黨共同創(chuàng)建的具有鮮明革命性的大學,也是中國共產黨系統(tǒng)培育黨需人才的大學。近百年前,在國
本書主要收集整理了2023年以來全國各地報刊、網絡等主流媒體報道的水利人物,表現(xiàn)了水利人立志水利、扎根基層,苦干實干、敬業(yè)精業(yè)的樸素情懷和對祖國、對人民、對社會、對家人無私奉獻的深情。書中呈現(xiàn)的人物,既有全國及省部級勞動模范,更有眾多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既有管理人員,也有水利大師,更多的則是基層一線職工。他們分布在水利
“星耀閩海”叢書選取閩人先賢中具有突出的海洋精神或和海洋相關卓越成就的代表,以傳記的形式突出這些涉海先賢在海中閩地環(huán)境下的成長歷程,由此生發(fā)出的精神風骨、智慧視野,以及成年后在海洋相關領域或受海啟發(fā)而作出的成就。本書的主角是黃道周,以黃道周青少年時期的成長經歷、求學經過及精神品格養(yǎng)成過程為主要內容,突出反映黃道周成長的
本書描寫了中唐一代文學大家、被后人譽為“百代文宗”韓愈的傳奇人生。通過對韓愈的人生經歷和文學成就的描述以及與作者穿越時空的對話和思想交融,展示了傳主韓愈的鮮明性格和生命華章,勾畫了那一時期的社會生態(tài)與文壇面貌。
本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了文學家魯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冰心、張恨水等人的筆名故事;第二部分講述了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常香玉、侯寶林、馬三立等人的藝名故事;第三部分講述了歐陽修、蘇軾、李清照等人的別號故事。作者用一個個小故事串聯(lián)起來講述名人
董朝才(1932-2006)同志是一位敦厚樸實、平易近人的市委書記,是一位改革家。本書記述了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董朝才分別擔任中共浙江省江山縣委書記、金華地委副書記、地區(qū)行政公署副專員和金華地委(市委)書記、溫州市委書記和浙江省體改辦主任,以及浙江省政協(xié)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期間,堅定執(zhí)行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