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911
本書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南懷瑾先生在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講課的論文教材,勾勒了道教自漢末創(chuàng)教至今,盛極而衰的主要線索,從道教的思想文化淵源、各派別的分流和演進、對歷代政治的影響等諸多方面,解析了道教存在的歷史原因及偉大貢獻,并預言了道教在未來的價值。
本書運用大量此前被忽略的史料,展現唐代女道士如何崛起為性別化的社會宗教團體,描述從宮廷女性、女道觀主到普通修習者的生活經歷,涉及其入道的不同原因,社會和宗教制度的背景,性別化身份與文化潮流的關聯,既是自治的女性空間又是與公眾互動平臺的女道觀,精神體驗的各種形態(tài),及其在道教理論、醫(yī)學理論、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成就。作為第一部
“道”底內容極其復雜,都可以用這個名詞來包括它們,大體說來,可分為思想方面底道與宗教方面底道,F在名思想方面底道為道家,宗教方面底道為道教。宗教方面底道教包括方術符在里面,思想方面底道家,就包含易陰陽五行底玄理。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這思想自與佛教思想打交涉以后,結果做成方術及宗教方面底道教。唐代之佛教思
閔一得(1749-1836),名苕旉,號小艮,派名一得,別號懶云子。世代為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qū))望族。閔一得晚年主持金蓋山道教事務,著書立說,其關于道教養(yǎng)生學的著作匯集為《古書隱樓藏書》,收錄道教養(yǎng)生學專著三十余種,有清光緒刻本、民國刻本等。本次影印出版《古書隱樓藏書匯編》,收錄《古書隱樓藏書》光緒版、民國版,并
本書為2019年浙江省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論壇的論文集匯編,收入論文45篇,主題為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道教中國化的路徑,其中特別研究了道教與古琴藝術。論壇設立了“道教與傳統(tǒng)藝術”和“道教與古琴藝術”為主題的兩場分論壇,與會人士共同探討道教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本次論壇收到的論文,基本圍繞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來展開,力求探
2019年11月編輯室獲得臺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臺州文獻叢書”項目投標,此為叢書一種!段蛘嫫肥潜彼螐埐怂牡澜虄鹊ば蕹址椒ㄅc理論著作。該書以詩詞形式寫成,體例仿照《周易參同契》的易學象數模式。作為道家內丹學經典,該書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推崇,歷代注本、刊本眾多。本書為點校整理本,以清代董德寧《悟真篇正義》本為
(在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年8月份圖書選題備案目錄中)道教戒律是約束道教徒的行為規(guī)范準則!兜澜探渎蓪W》一書作者是任宗權,本書基于道教的立場,論述了道教戒律廣遠悠久的沿流、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以及詳盡的戒學體系;有組織及有層次地闡述及介紹傳統(tǒng)的道教文化,加深人們對道教的了解。全書分上下兩冊,引經據典,圖文并茂,論述了道
該書是清代學者閔一得體“太上心宗”,行醫(yī)世之功,多年鉆研所著心得。他的理法和功訣皆是結合實際行修而言,絕非純理論的推理。書中遍布不可多得的真修法訣,其中許多真修秘訣,在古代時期,如果沒有很深厚的友情,或者花費巨資,是不可能得到真?zhèn)鞯。他的每部書的解說都十分詳細徹底。最難得的是作者真能將修行中所經歷的各種遇到的情況,和盤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百年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批準號:14ZDB118)的終成果。本書選取1901年以來的道家與道教類研究著作近2000部,一一撰寫提要,是迄今為止部關于百年來道家與道教研究著作的提要總集。本書為每部著作所撰寫的提要既有出版時間、版次等具體信息的準確著錄,也有對作者個人生平的扼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