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講授戲曲舞臺表演中武功的教材。全書分為五章:基礎功、軟毯子功、硬毯子功、手跤功、桌子功。每章則具體講授了該類技能的組成項目、訓練方法、要求以及保護方法等,并輔以圖示,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本書為供高等藝術職業(yè)院校戲曲專業(yè)學生使用的教材。本教材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分為基礎功、軟毯子功、硬毯子功、桌子功、手跤功五類,有1
《楚劇志資料匯編》是上世紀80年代編寫《中國戲曲志·湖北卷》(《楚劇志》分冊)時留下的基礎性文獻。當年,由多位楚劇界各個藝術門類的專家成立楚劇志編寫組,走訪了黃陂、孝感、大冶、應山、黃梅、麻城、云夢、廣濟、隨縣、襄樊、新州及合肥、安慶的有關劇團、文化館、部分老藝人和老農(nóng)民。還前往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高腔是湖北省的民間戲曲劇種之一,曾經(jīng)廣泛流行于黃岡、漢陽、安陸、襄陽、麻城等地區(qū)。本書對流行于這些黃岡、漢陽、安陸、襄陽、麻城等地區(qū)的高腔曲牌進行了整理,按照江頭金桂、紅衲襖、駐云飛、鎖南枝、北調五個類別對具有代表性的湖北高腔曲牌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并且在整理的之上對這些代表性曲目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介紹了每類曲牌的代表
本書是對戲曲舞蹈身體語言規(guī)律性原理的探討。全書圍繞“身體語言”這一核心,首先對戲曲舞蹈身體語言的歷史形態(tài)進行梳理,以確立戲曲舞蹈身體語言的本質特征;在分析戲曲舞蹈程式化語言體系的生成方式、構建原則與技術法則,以及外部形態(tài)的表達方式與風格傾向之后,對戲曲舞蹈百年史中的眾多藝術典范進行深入分析,這亦是對戲曲舞蹈身體語言的基
為紀念昆劇傳字輩藝術家從藝百年,本書收錄了研討會34篇論文,分為“傳字輩昆劇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昆劇傳習所創(chuàng)立之辯”“傳字輩昆劇表演藝術與傳播”“傳字輩昆劇藝術家的歷史經(jīng)驗與成就”等四個板塊。“傳字輩昆劇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對傳字輩藝術的盛衰、傳承以及生存發(fā)展進行了充分討論,提出“衰而未亡”的昆劇藝術,在當下作為“非遺”
本書對泗州戲的文化生態(tài)進行了深刻的研究,作者在蘇北、皖北的鄉(xiāng)野農(nóng)村開展了長期的田野調查,從文化人類學、文化生態(tài)學、音樂社會學、藝術傳播學等視角入手,專注地將泗州戲的方方面面——由表及里、由縱到橫、由微觀到宏觀、由內因到外因進行了一次梳理,將泗州戲的發(fā)源、發(fā)展、繁榮、衰敗以及現(xiàn)狀進行了總結,并對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區(qū)域生態(tài)進
《昆曲之美》為香港中文大學開設的昆曲之美課程2012、2013、2014、2015、2017年五次的演講紀錄。課程內容為多位昆曲表演藝術家講解昆曲行當?shù)乃墓ξ宸,以及多出昆曲折子戲的演出體會。其中包括王芝泉老師講解《西游記?借扇》、《擋馬》與《扈家莊》;計鎮(zhèn)華老師講解《長生殿?彈詞》;鄧宛霞老師講解《牡丹亭?游園驚夢》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從視覺文化時代語境出發(fā),審視中國當代戲劇創(chuàng)作的藝術轉型話題。首先,梳理視覺文化的主要理論、當代戲劇與視覺文化的聯(lián)系,以及1990年代以來中國戲劇視覺化轉型的時代語境,主要是廣電總局、文化部提出注重文藝娛樂性和觀賞性,從而引發(fā)戲劇藝術的重大轉型。對之,可以概括為是視覺化、空間化、景觀化、形式化的四化改革。
第三屆亞洲戲劇論壇文萃
蒲劇學初探:哲學的戲劇,戲劇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