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秦漢文學為基底,以不同文學體裁為導向,對秦漢文學展開論述。本書從秦漢文學發(fā)展政治和社會背景出發(fā),對秦代的統(tǒng)一與制度和漢代的社會發(fā)展狀況進行介紹,幫助讀者了解秦漢文學發(fā)展的背景。從文學地理分布方面對秦漢文學的發(fā)展情況展開論述,讓讀者從另一個角度對秦漢文學有全面的了解;谇貪h文學發(fā)展的不同體裁,先后對秦漢散文、詩歌
該書全面地梳理了臺灣文學發(fā)展脈絡、歷史沿革、作家群落、作品樣式等,共分為三編:第一編,早期臺灣文學——從大陸到臺灣;第二編,中期臺灣文學——從阻隔到匯流;第三編,近期臺灣文學——從主潮輪換到多元共存。
《文藝觀察》是一部研究陜西文藝的文集。全書從不同視角出發(fā),梳理并精選了近年來陜西文藝的部分成就以及新亮點,同時,對陜西文學、戲劇、影視、書畫、音樂等多個方面的文藝實踐和創(chuàng)作成果展開了深入的分析和研討,包括對陜西文藝創(chuàng)作以及文藝消費市場等方面發(fā)生的重要事件的解讀和探討等。全書見解獨到鮮活,觀點使人深受啟發(fā),充滿了對近年來
本書對重要的通俗文學流派鴛鴦蝴蝶派予以特別關注,試圖拋棄翻案的思路,關注鴛蝴文化的傳承方式及其所承擔的功能。各自呈現了鴛蝴派發(fā)展的某一個瞬間,并盡可能對應近現代文學史的幾個關鍵節(jié)點晚清科舉廢除和報人群體的形成、民初寫情小說的理論建設與創(chuàng)作實踐、五四圍繞文學期刊展開的新舊之爭、1930年代鴛蝴文學的新變、抗戰(zhàn)背景下雅俗文
本書為作者長期關注中國左翼文學和翻譯文學研究的成果。本書聚焦左翼文學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并結合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共黨史的相關研究,對左翼文學的生成與發(fā)展、傳播與接受、評價與意義都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究。其中上編對陽瀚笙、蔣光慈、丁玲等作家展開專題研究,分析了左翼文學的不同發(fā)展面向及其與無產階級革命之間的密切歷史關聯,而下編
有地域文學存在,就必然有地域(區(qū)域)文學史的存在價值。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泰州歷史悠久,積淀著厚重而富有個性的地方文化與文學。《泰州文學史簡編》是一部地方高校的中國語言文學相關專業(yè)與課程的建設成果,也是一部地方文學與文化演進史的初步總結。它勾勒了從遠古到唐,從宋元到明清,從近現代到新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泰州文學的脈絡
本書是青島第一部文學史,填補了山東地方文學史的空白。以20世紀前半葉青島文學思潮、流派、作家、作品等文學現象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梳理了青島1891-1949年的文學理論、小說、散文等各類文學的概貌,闡述了1891-1949年青島本土作家、旅寓作家、萍蹤作家群體形成的特點及創(chuàng)作成因。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則,堅持思
《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一個獨特的組成部分。其內容主要由十三個章節(jié)構成,第一章為緒論:近代翻譯的發(fā)展脈絡;第二章是以救國圖強為核心的動機和目的闡述,以信、達、雅為主軸的標準和技術探討;第三章是“在觀念上,不在方法上”“對于民七的新詩運動”“給予很大的影響”;第四章是一度“翻譯多于創(chuàng)作”“而中國的創(chuàng)
《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一個獨特的組成部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開放性和現代性,以翻譯為其重要標志,又以翻譯為其由外而內的啟發(fā)性動力。翻譯借助異域文化的外因,又使其內滲而轉化為自身文化的內因。同時,翻譯文學又提供了一種新的觀世眼光和審美方式,催化著中國文學從傳統(tǒng)的情態(tài)中脫胎而出,走向世界化和現代化,
《南社大辭典》是一部全面、客觀、深入反映南社整體面貌的中型工具書。南社是清末民初文學團體。由同盟會會員陳去病﹑高旭和柳亞子發(fā)起。1909年11月13日成立于蘇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舊”之意。早期社員多同盟會成員,曾參加辛亥革命和反袁復辟的斗爭;由于社員激增至千余人,流品漸雜,糾紛時起,至1923年解散。以后又有新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