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通俗的哲學入門讀物,作者系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丘成桐教授之父丘鎮(zhèn)英教授。丘鎮(zhèn)英教授1935年畢業(yè)于廈門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翌年進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深造,專攻政治制度與政治思想史。執(zhí)教于香江書院、崇基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和聯合書院,任香江書院文史哲系主任。講授中國哲學史、西洋哲學史、中國上古史、中國近代史、中國
本書是根據福斯特在哈貝馬斯指導下寫就的博士論文修改而成。在本書中,福斯特提出了幾個問題:當神性的或者自然的法則失效的時候,正義的規(guī)范的權威建立在哪里呢?如果“正義女神”身處一個完全不同的政治社會中——她如何喚起共同而普遍的道德觀念呢?由此出發(fā),福斯特認為不考慮單個的人格而去追尋一種普遍的正義,以及去追求一種同具體的人的
本書是本書是福斯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福斯特另一本書《正義的語境》的進一步延伸與補充。在本書中福斯特討論了在社會政治情境中的各個方面,甚至超越國界,正義最終涉及一個規(guī)范性核心:人的基本辯護權利。福斯特認為,自古以來,哲學以多種方式給人下定義,從人是理性的動物,到人是有限且有缺陷的存在者,這些定義都在凸顯人是作為辯護性動物
《時間與敘事》是《活的隱喻》的姊妹篇,它們被學界看作一個整體。兩部著作所產生的影響來源于同一種語義革新的核心現象。就隱喻而言,語義革新在于一種新的恰當語義通過一種不恰當的意義賦予產生:“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本蛿⑹露,語義更新在于創(chuàng)造另外一種綜合工作,即創(chuàng)造一種情節(jié):目的、原因、機遇以情節(jié)的方式被融合進一
本書是一部古希臘羅馬哲學專業(yè)的論文集,主題為“理性與概念——古希臘的認知理論”。本書收錄兩篇原典譯文,分別涉及恩披里柯、西塞羅著作中對古希臘哲學諸多學派的真理標準及概念問題的探討。兩位羅馬時期哲學家的原典,一方面提供了珍貴的一手資料,另一方面為當代知識論研究提供了珍貴的理解視角。另外收錄九篇論文主要包括對柏拉圖哲學中知
作者從自己作為旅居法國的外國人所體驗到的各種情感出發(fā),由外國人在法國的歷史引入,從而引申出對身份問題的探討。但本書的探討并不局限在文化或社會的根源上,而是將重點放在尋找身份問題的本體論基礎之上。
《藝術與宇宙技術》是《遞歸與偶然》的姊妹篇,探討在哲學終結之后,藝術處于什么位置?進而,作者試圖回答,哲學與藝術在人工智能時代將有何作為?本書以中國道家思想為資源,勾勒其中的遞歸概念,并提煉出山水邏輯,將其與悲劇邏輯和控制論邏輯一同視作三種非線性邏輯。由此,本書關照到了藝術經驗與審美思維的多樣性,并且在一個技術時代的觀
弗洛姆人的生存方式理論研究
本書內容包括:昂利·彭加勒杰出的科學開拓者和敏銳的思想家、奧斯特瓦爾德科學家、思想家、實踐家、羅素當代的大思想家、恩斯特·馬赫科學家、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卡爾·皮爾遜著名科學家和自由思想家、羅吉爾·培根新時代最早的科學思想家、皮埃爾·迪昂科學家、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朱利安·索雷爾·赫胥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的典范
卡爾·雅斯貝爾斯是德國著名存在主義哲學家、神學家、精神病學家。在德國與歐洲享有盛譽,影響了一大批歐洲學者。本書就是法國著名哲學家、當代最重要的解釋學家保羅·利科與法國著名哲學家杜夫海納解讀雅斯貝爾斯生存哲學思想的杰作。在二戰(zhàn)中,他們二人作為盟軍戰(zhàn)俘,在戰(zhàn)俘營共同研讀雅斯貝爾斯的《哲學入門》等著作,兩人合寫的讀書筆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