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比較研究中西悲劇精神審美意蘊在文化發(fā)生學意義上的“形同神異”表現(xiàn),概括性地說明:西方悲劇精神旨在從更形而上、更遙遠的歷史允諾出發(fā),昭示歷史與人倫的二律背反,并寄寓歷史進步中失落的人倫情感,悲劇運勢充溢著無可奈何的命運感,悲劇人物常有尖銳的內心沖突,故而悲得深沉久遠。由此,西方悲劇可以稱為廣義上的命運悲劇。中國悲
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自古而然,東兩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也由來已久。然而自兩方工業(yè)革命興起以來,由于西方社會的發(fā)展速度和發(fā)展水平超過了勝界其他地區(qū),以致于在相當長的時期中,不少東西方學人都把西方的科學技術、社會制度乃至生活方式視為衡量文明發(fā)展水平的標尺,把社會進步的理想目標定位于以西方發(fā)展模式為藍本的現(xiàn)代化,或以西方價值觀為基
《最需要記住的N部世界文學經典:近現(xiàn)代東方文學篇》收錄了中外近代的9位文學家的經典作品,并對其作品的藝術特色、主題思想、藝術風格等作了細致的點評,具體作品有:泰戈爾的《吉檀迦利》《吉檀迦利》,紀伯倫的《先知》,夏目漱石的《從此以后》《明暗》,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象的失蹤》等。現(xiàn)代東方文學是在近代文學開創(chuàng)的新文學的
《最需要記住的N部世界文學經典:古代東方文學篇》從浩如煙海的名家、名著中選取極小一部分,從作家、作品的時代性、思想性、藝術性進行細致的解讀,但愿《最需要記住的N部世界文學經典:古代東方文學篇》能成為讀者走進名著世界的橋梁,成為讀者與文學大師對話的平臺。《最需要記住的N部世界文學經典:古代東方文學篇》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
在外國戲劇史上,20世紀是一個發(fā)展迅速、成就卓著的時期,也是一個流派紛呈、變化多端的時期。前一個時期那種一個階段一種主潮的狀況已經打破,新的思潮流派不斷出現(xiàn),形成一個多元共存、互相碰撞又互相吸收的局面。其實,上述新情況從19世紀末期已初露端倪。那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其內部的社會矛盾和
本書精選了獲得中國電視新聞獎的五十多篇電視新聞作品,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視新聞改革的成果;還選擇了十多篇外國電視新聞作品予以推介。
《西方文論史》第三版與前兩版相比,增加了新的內容,也更適合教學和自學要求。作為一部全史,全書由古代文論、近代文論、現(xiàn)代文論、后現(xiàn)代文論四部分構成,闡述了西方自古希臘至當代的重要文藝理論家的主要觀點和西方文論的發(fā)展歷程。本書容量大,資料新,史論結合,通暢易懂,是中文系、藝術系本科教材和研究生必讀書籍,對于相關專業(yè)工作者也
本書是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的高等師范院校(包括函授)所使用的教材。本教材以少年兒童文學理論和少年兒童文學的歷史發(fā)展為兩大基本板塊,同時,以文體考察和創(chuàng)作、閱讀理論分析為基本理論的延伸和補充,以作家、作品的介紹評述充實歷史概述的內容。教材共分8章,前4章為少年兒童文學基本理論和體裁論的闡釋,后4章為少年兒童文學歷史發(fā)
成吉思汗既是一位創(chuàng)建了偉大的歷史功業(yè)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又在向西擴張中犯有屠殺無辜的罪過。《成吉思汗忽必烈評傳》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對成吉思汗的成長過程及其戰(zhàn)勝札木合、王罕,招降西域,速滅西遼,統(tǒng)一北中國,繼而攻夏克金、西征中亞的歷史過程,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著重指出了成吉思汗如何由少年鐵木真時期的簡單復仇
本書是由紹興文理學院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所主辦的《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第四輯。本書的欄目設置基本上延續(xù)了前三輯的編排,有“學術視野”、“比較之窗”、“史海鉤沉”、“理論闡釋”、“文本解讀”、“研究之研究”以及“學術爭鳴”等。本輯“學術爭鳴”欄目特別安排了現(xiàn)在臺灣暨南大學任教的馬華作家黃錦樹的文章《國家、語言、民族:馬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