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上限溯至事物發(fā)端,下限至2020年年底,記述了武義縣文化的發(fā)展歷程。設文化行政、群眾文化、文物與博物、古代建筑與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場館、圖書、影視、戲劇、文學藝術團體、地方史志與文學集成、民俗文化與方言、明招文化、名人文化、文化藝術成果、文藝獎項與榮譽稱號共16章。
本書上起辛亥革命(1911年10月),下至1949年5月5日蕭山解放,記述民國時期蕭山的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風俗等各方面的史實。
本書是一部記述昆明老街風物與影像的專題志。志者述也,乃記述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昆明老街是昆明文明街歷史街區(qū)的簡稱,昆明文明街歷史街區(qū)位于昆明老城廂中軸線“五華山-正義路-忠愛坊-三市街-金馬碧雞坊-東西寺塔”一線中段的西側,東臨正義路,西至市府東街、云瑞西路,南至景星街,北至人民中路,面積約0。2平方公里。它是目前
本書采用分類編輯法。主體內容分為類目、分目和條目3個層次,少數分目下設子分目。本卷設特載、政府工作報告、大事記、立山區(qū)概況、中共立山區(qū)委員會、立山區(qū)人民代表大會、立山區(qū)人民政府、政協(xié)立山區(qū)委員會、中共立山去紀律檢查委員會·立山區(qū)檢查委員會、人民團體、法制、軍事、經濟·管理、城鄉(xiāng)建設與環(huán)境保護、文化·體育·旅游·教育、衛(wèi)
本書從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視角,擷取青海歷史長河中富有代表性的歷史片段、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有限的篇幅和通俗的敘述,展示多元而又獨特的青海,從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燦爛的青海歷史文化的進程中,深化省情認識,探究發(fā)展規(guī)律,獲得歷史啟迪,用歷史智慧助力現代化新青海建設。全書分九個部分,其中歷史概述部分從建置沿革、王朝經營、民
枝江自秦以蜀江至此分枝,為諸州,因以名縣。宋元以前,邑乘無考,自明成化關忠創(chuàng)修,其后正德、嘉靖、萬歷皆續(xù)修。其書今皆散佚失傳。是志以地理明疆域之重,星野附以災祥,流寓與名宦略同附于職官志等,頗有見地。武備志對于防務兵事,俱未載及,僅列千戶百戶兩武職名,簡略之處,難所不免。有康熙九年刻本。乾隆四年(1739)王世爵沿康熙
長樂明屬土家族容美土司轄,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后設長樂縣,1914年改為五峰縣。邑舊無志,嘉慶二年(1797)有邑令王霈霖草志二本,未經刊行,道光年間遺失。是志除卷之首末外,正文分十五門二百一十八目,約三十萬字。于疆域、山川、沿革、營建等各為一卷,記載頗詳。風俗、人物、藝文、雜記等材料采輯較為豐富,對研
《上高通覽》為一部全面介紹上高縣情的史志類圖書,由上高縣政協(xié)主持編纂,主編為上高縣政協(xié)主席晏慧珍。書稿由9個篇章組成,共約50萬字,從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城建、人物、鄉(xiāng)鎮(zhèn)等方面,以詞條的形式介紹了上高的山川地貌、歷史沿革、突出人物、風土人情、社會習俗、經濟發(fā)展等情況。在年代上,地理、歷史、人物等篇章上限
本書設有藝文新論、史海鉤沉、人物春秋、文物品鑒、往事回眸、書畫隨筆、江右名勝、新書評論、館員風采等欄目,收錄了《論孔平仲詩歌中的意象與意境》《岳飛江西詩作探究》《明代理財家周忱籍貫考辨》《進士熊明遇與他的文化成就》《憶姚公》等文章。
本書內容依次為天文志、地輿志、建置志、學校志、典禮志、食貨志、武備志、官師志、選舉志、人物志、藝文志、雜志。志前載新舊各序十一篇、舊志稿姓氏、增修施南府志姓氏、例言九則、增修施南府志目錄,可觀是志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