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通俗傳統(tǒng)文化讀物“中華元典引讀叢書”之一種!爸腥A元典引讀叢書”將先秦時期應運而生的一批文化元典逐部加以詮釋,闡述其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及中國民族性格的全方位影響,從而揭示今人精神之來源,民族文化之來龍去脈。本叢書所選書目構成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石,對中國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具有元典意義。本書從《周禮》的內(nèi)容結構、成書年
本書概述了自公元前5000年至19世紀的中國古代歷史。認識當代中國離不開對古代中國的了解。當今中國與自身歷史構建了一種新的關系。當人們早已習慣把目光從過去轉向全新的未來時,一種回眸歷史、懷疑未來的觀點重新浮現(xiàn)出來。對現(xiàn)有歷史的了解和對早期歷史的探索不斷刷新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本書是對古中國深入淺出的剖析,這種剖析就像一個
《國語》是我國zui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分國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歷史人物某些可以傳世的語言的書。全書共二十一卷,分別記載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自前990年至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歷史。內(nèi)容涉及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祭祀、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書中所載各國史料有詳有略,其中以《晉語
本書為沈長云先生八十華誕紀念文集。本文集收錄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等沈長云的弟子和學界友人撰寫的中國古代史與古代文明史方面的研究性論文,內(nèi)容皆研究內(nèi)容以先秦史為主,包括文明與國家起源,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夏商周文明等內(nèi)容。涉及先秦歷史與考古、中國史的諸問題等多個方面,堪稱一部極具學術水平的先秦史研究
《晉國600年4:霸業(yè)秩序的消亡與重生》聚焦于韓起出使至晉國末代國君被殺這一時期,講述了晉國從霸業(yè)衰落到三家分晉的歷史進程,展現(xiàn)了晉國末期政治格局和人物風采,以及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國的發(fā)展歷史。
本書內(nèi)容包括:中國歷史上有過一個玉器時代,二里頭遺址是傳說中的晚夏之都、商代的吃人習俗、血腥彌漫的商代大學、三星堆遺址是傳說中的古蜀國、西周首都以訛傳訛的歷史記憶、傳說與只差一頭石犀、唐代真有江心鏡、名副其實的蟋蟀天子、清光緒帝真是被人害死的等。
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包含十篇論文,對薩珊波斯的政教關系、法律文書和祆教風神等進行了考察。同時對穆格山粟特文婚約及中古粟特女性的法律地位進行了研究。文章也兼及同樣源于波斯的景教、摩尼教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土的問題。開篇紀念蔡鴻生先生的文字,以及下編所包含的十篇書評和會議綜述,主要對涉及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尤其是有關古伊朗
作者王子今先生通過對中國古代開國史中有共同點的重要歷史現(xiàn)象的梳理和考察,涵蓋古代王朝開國的基本模式、開國君主的機會與危機應對戰(zhàn)略、開國權力再分配的殺功臣事件、統(tǒng)治者取與守的政策調(diào)整、開國之初的文政與武事協(xié)調(diào)、開國君主執(zhí)政權力的交接、開國史舞臺上的旦角、讓步政策還是反攻倒算的政策理論探索等重大歷史問題,跳出簡單地總結成與
本書是一部以世界為背景的、中外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古代文明史著。選文九篇,是劉家和先生在古代中國文明與世界歷史的比較研究上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按選題可以劃分為三輯。第一輯三篇,是以探討古代中國文明特點為主要任務的中外古史比較研究的成果;第二輯三篇,是從史學史和史學理論的意義上對世界歷史所做的比較研究;第三輯三篇則是從方法論上
本書旨在通過西周國家的媒介實踐來揭示傳播在西周秩序構建中的作用,以金文資料為中心,輔以簡牘資料與傳世文獻,在對西周文獻中涉及傳播的資料進行全面的搜集、整理與輯錄的基礎上,系統(tǒng)考察西周王朝通過媒介實踐構建治理秩序的史實,從而對西周時期的傳播與治理關系進行整體性勾勒,以期廓清中國傳播史的源頭,闡明傳播學研究的“中國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