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上人誓愿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數十年來,帶領慈濟人歡喜無悔行菩薩道。上人心中亦有許許多多的故事,或出自佛教經典,或源于人間百態(tài),隨緣應機善導大眾,皆是闡述佛理的良方。 《證嚴上人著作:一秒鐘和一輩子》收錄許多釋證嚴講述的故事,皆是生活中常會遇到的情境,除了借由文學的形式而發(fā)揚佛法,也讓人引以為鑒,擦亮*重要也*珍貴的
《隨在集(套裝共2冊)》內含《隨在集上冊》、《隨在集下冊》共2冊,共十卷。 潘榛,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于慎行為之作序。目前僅有南京圖書館保存了這部著作。作為一位鄒城文化人,李檣先生費盡周折獲得翻拍本,與子天擇共同點校、整理,使這部鄉(xiāng)先賢的著作不至于湮滅在故紙堆中。
《玄奘西游記》系所講的內容,是普通百姓早已熟知的《西游記》故事的歷史原型,但這個西行印度求法的大唐僧人的真實生活及其旅程的原貌到底如何?他一路上經過了哪些地方?都發(fā)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和《西游記》中所描述的場景有何異同等問題?本書都能為讀者一一講解。
該書是日本禪學和禪宗研究領域劃時代的巨著,對日本舊時期的禪學研究作了總結。內容從論述印度禪學入手,進而論述禪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演變,并考察禪宗形成后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流傳情況和禪法特點。 忽滑谷快天將中國禪學發(fā)展分為六個時期:準備時代、純禪時代、禪機時代、禪道爛熟時代(前期)、禪道爛熟時代(后期)、禪道衰落時代等。
本書是一本佛學專著。作者從佛學的整體性與連貫性出發(fā),把分析與綜合統(tǒng)一起來,闡發(fā)佛學的體系,探究其間的有機關聯,力圖用哲學的觀點來整理佛學的玄奧,使之明白易曉,是一本研究佛學的入門書。本書也是一本佛學辭典,具有工具書的特點,使讀者可以迅速查考某一名詞的簡要解說。
在道家和儒家之后,中國歷史又產生了以慧能的《壇經》為代表的禪宗智慧。在禪宗產生之后,中國思想的主干就是儒道禪三家。于是,不再是儒道互補,而是儒道禪互補。這才有人們所說的據于儒、依于道和逃于禪的存在方式。一個人可以同時兼修儒道禪三種,也可以只是專修其中之一
《臨濟宗故里·菏澤佛教文化縱覽》為山東佛教宗教文化研究的書。中國佛寺*早出現于漢代。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華民族文化與印度文化,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大融合,為大推進了中國佛教藝術的發(fā)展。
輯錄金克木先生對佛教典籍及印度哲學、宗教、思想文化乃至語言的思考與闡釋。尤其討論了與佛典相關的諸種問題,如佛教文獻的漢譯、分類與解題;漢譯佛典的文體、翻譯與理解,并重點闡釋了佛典中公認難讀的《楞伽經》和耳熟能詳但又難解其妙的《心經》。金先生還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將《存在與虛無》《邏輯實證論》和《心經》匯于一爐,力圖打通古
本書是南懷瑾先生有關《金剛經》的講課記錄。作者依據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將《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品(相當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講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頌作總結,以闡發(fā)自己的心得。 《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它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由姚秦鳩摩羅什于弘始祥譯出,問世之后,即在社會上廣泛流
《印度密教》為南亞研究叢書之一,作者通過詳實的資料、細致的分析,分章節(jié)探討了印度密教的來源、印度教性力派對密教的影響。梳理了密教研究的脈絡,在國內外前代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印度密教作了綜合、全面的研究。還介紹了《女神薄伽梵往世書》《龜往世書》《火神往世書》等著作,并首次翻譯了一些金剛乘悉陀(成就者)的修行詩、雙行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