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近代最早來華傳教的德國新教團之一,巴陵會對中國的描摹與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引導了德國讀者受眾對中國的整體認知。本書對德國巴陵會圖書館有關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來華傳教士的館藏文獻進行史料爬梳和學歷分析,涉及小說雜文、工作日志和故事文集,涵蓋中國宗教與民間信仰、神話傳說、文化禮俗、在華傳教工作境況等題材。這些珍
第30輯《近代史學刊》設置“出版與閱讀史研究”“抗戰(zhàn)史研究”“經濟史研究”“社會史研究”“論說與書評”等欄目,每欄收錄2—4篇論文。其中“出版與閱讀史研究”收錄文章分別討論清政府對留日學生雜志的策略、五四地下出版物的流通問題!翱箲(zhàn)史研究”欄目收錄3篇文章,分別討論1937—1939年國民政府的縣制演變、抗戰(zhàn)勝利后的海
作為海外歸來的歷史學家,蔣廷黻兼重中外歷史,兼采中外史學研究方法,取得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卓越成果,被學界稱為中國近代史“開山的人”;又因其后來棄學從政,獲得對國際關系和中國外交的經驗性理解和觀照,這又滋養(yǎng)了他的研究。因此,他不多的學術性文章和隨筆在今天看來彌足珍貴。本書盡可能從多渠道蒐集了蔣廷黻涉及近代中國的文字,可能
本書依托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材的章節(jié)內容,按照學習目標、知識要點、讀之篇(經典閱讀、拓展閱讀)、思之篇(案例討論與思考、熱點問題與討論)、行之篇(社會實踐與行動、行動反思與品格塑造)、參考文獻幾個模塊,詳細闡述了大學生如何通過閱讀、思考和行動實現(xiàn)對1840年以來的中國歷史的深刻把握,充分認識
本書是一部講述鴉片戰(zhàn)爭的社會歷史著作。作者試圖追索鴉片戰(zhàn)爭這一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但并不是將這一事件作為起點,而是作為終點。因此敘事的重心并非放在戰(zhàn)爭本身及其余波,而是關注它究竟是如何可能的。作者從18世紀50年代清廷決定采取廣州單口貿易政策講起,借助形形色色的人物,既有西方的貿易商、探險家、傳教士、政府代理人和走私者
本書分為10個專題,內容包括:封建王朝衰落與西方資本一帝國主義入侵的交織;為什么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都失敗了;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敗了;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革命新道路是怎樣形成的等。
本選題為套書,是專為715歲少年兒童打造的歷史讀物,分為中國歷史(青少版)古代史、中國歷史(青少版)近代史,共2冊。本選題力求深入淺出地描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來龍去脈,讓孩子在完整的歷史背景中加深對歷史的理解。除主體文字之外,每一篇要配合若干小貼士,如介紹文物、制度背后的歷史,交代古代常識等。在配圖上,本書
《綺情樓雜記》,一部民國掌故筆記中的名品,曾在臺灣廣為流傳,其后在大陸整理推出節(jié)選本,一時之間被媒體驚呼為民國版世說新語。香港知名作家董橋特為撰文推薦,青年評論家羽戈傾力作序,著名學者傅國涌、知名出版人俞曉群、書評人陸灝都競相推薦。本書是一個文學家對民國世界的一次深情回憶。它承續(xù)文學經典《世說新語》的傳統(tǒng),不但恢奇多聞
《1911:帝制終結》以辛亥革命為核心事件,講述從1908年到1912年間的中國歷史和社會變遷。本書從宣統(tǒng)皇帝登基開始,結束于南京臨時政府北遷。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國還有過改良派。對改良派也應該估計有進步的一面。戊成變法在當時受壓迫,為什么?就是因為它有進步性,它受到頑固派的仇恨。孫中山此改良派又更進一大步,他公開號召實
《民國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專業(yè)性學術集刊。1994年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后,即邀請國內外數(shù)十位專家組成編委會,以著名民國史專家張憲文教授為主任編委,開始出版《民國研究》,為海內外學者提供了一個學術研究和學術討論的園地!睹駠芯俊窞镃SSCI來源集刊,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