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石窟考古專題叢書”之一,以研究敦煌石窟與中西文化交流關系問題為立足點,以絲綢之路重鎮(zhèn)敦煌為中心,以中古時期粟特美術交流為基本觀察視角,通過保存于洞窟中與粟特美術有關的壁畫圖像資料,探討中古時期粟特人在敦煌石窟營建、敦煌歷史社會中的活動與貢獻,揭示了中古時期粟特人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在融入敦煌當?shù)厣鐣奈幕⒄?/p>
本書主要反映了貴州文化的獨特之點,由引言、正文、附錄三個部分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含了屯堡人的由來、石頭的屯堡建筑、古老的江南著裝、花燈與地戲、嚴密的宗族關系、獨特的“方言島”、重農(nóng)、善商、崇敬的風尚、多彩的社會習俗、屯堡文化探幽、漢文化的一種特殊模式共十個方面的內(nèi)容。
本書由“專論”“它論”“追思”三部分構成。“專論”有20篇文章,主要研究與屯堡文化有關的服飾、語言、建筑、習俗,并揭示了其獨特性的一面!八摗庇4篇文章,即《古夜郎沿革及其先民》《濮人僚人辨》《明清“紅巖古跡”考辨》《元雜劇盛與衰的再思考》,涉及民族學、歷史學、人類學、文學,正是因為有作為支撐,這些研究成果是在大量真
本書對羌族姓氏的起源、發(fā)展、衰亡、姓氏集四方面進行了論述,對幾千年以來出現(xiàn)在重要歷史典籍中的古代羌人的姓氏進行了整理和收集,并對現(xiàn)今居住于岷江上游地區(qū)羌人的主要姓氏進行了調(diào)查。
本書主要內(nèi)容包括:嶺南漢民系形成、發(fā)展的地理基礎;嶺南漢民系的演變;嶺南漢民系的歷史生態(tài)環(huán)境及資源;嶺南漢民系城鎮(zhèn)與交通的歷史發(fā)展;嶺南漢民系聚落與建筑文化;嶺南漢民系方言;嶺南漢民系風俗文化比較;嶺南漢民系宗教地理比較。
作為晚清進士和麗江歷史上的文化名人,和庚吉鮮為人關注,他的詩文研究基本上是塊處女地,無人問津。目前,只有和鐘華、楊世光《納西族文學史》專門加以論述。該書概述了和庚吉生平,介紹了他的詩歌主張,重點分析了和庚吉的詩集《退園韻語》,把和庚吉的詩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外地為官時期,告退還鄉(xiāng)時期。前一時期的作品主要關注了和庚吉對仕宦
作為民族多樣性、文化多樣性非常豐富的區(qū)域,云南從歷史上到今天始終處于對話的過程之中,具有無限豐富的文化對話、族群對話的社會事實。本書以西雙版納帕西傣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云南回族在遷移過程中,不斷與周圍的環(huán)境相適應,并不同程度地吸收與之相鄰的民族的文化,所表現(xiàn)出形態(tài)多元的回族文化。本書從帕西傣生活的語境切入,對帕西傣的形成
本書以面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為宗旨,綜合介紹各民族的主要特點。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包括漢族在內(nèi)的56個民族,各少數(shù)民族文化作為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示出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和互動傳播的燦爛光彩。他們絢麗多彩的服飾、風味各異的飲食、獨具特色的禮儀、名目繁多的年節(jié),還在林林總總的婚娶習俗、卷帙浩繁的歷
客家,一個沒有地域歸宿的名字。它的起源之謎、語言之謎、名人爆炸之謎等等,都有待人們探索研究。本書對客家之謎進行了探索,揭示了一個獨特民系在遷徙過程中凝結成的尋根意識、進取精神和沖天豪情。內(nèi)容共分為八章:一、譜牒與血脈;二、“土著說”證偽;三、客家的人文生態(tài);四、“客人開埠”:歷史投影與未來構想;五、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六、文化
《朔漠煙云:蒙古史與內(nèi)蒙古地區(qū)史研究》是內(nèi)蒙古大學白拉都格其教授的學術文集。作者長期從事于蒙古史的研究工作,發(fā)表了大量有影響的論文。本書收錄其文章20余篇,內(nèi)容涵蓋制度、經(jīng)濟、社會、軍事、經(jīng)濟及史學史等多個方面,其中如對早期蒙古社會制度、清代蒙古基本制度、近代內(nèi)蒙古地區(qū)經(jīng)濟史的論述,上及成吉思汗之前的蒙古人從原始氏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