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設了“西方史學史”板塊,簡要梳理了自古希臘至現(xiàn)當代西方史學的重要考點,其中著重介紹了能體現(xiàn)時代史學發(fā)展潮流與方向的史學流派和重要史家?紤]到答題訓練的重要性,每個章節(jié)都附錄了歷年真題,幫助大家檢測復習效果、訓練答題規(guī)范。
本書以宇宙大爆炸為開端,從采集狩獵的史前時代到人類文明大發(fā)展時代,再到近現(xiàn)代,在有限的篇幅里,勾勒出人類發(fā)展的主要線索。本書將波瀾壯闊的歷史用簡潔而詳實的文字敘述出來,用精美而多彩的畫作描繪出來,希望讀者掌握人類歷史的大致面貌,在歷史的脈絡中更加了解人類的發(fā)展,汲取智慧。
本書是蒙文通“縱通式”史學研究范式之代表,以時間為軸線,以王朝更替為敘述線索,對每朝每代史學的發(fā)展情形作系統(tǒng)考察。全書分四章四十一節(jié),今存三章二十五節(jié),較為詳細地論述了晚周至漢、六朝至唐、中唐兩宋的中國史學史。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23年下卷(總第29卷)設“中國古代史學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研究”“外國史學研究”“歷史文獻學研究”“學術評論”等欄目,刊發(fā)論文、評論和會議綜述26篇。21世紀以來的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有一些新的特征,本卷特辟“史學理論與方法論研究”欄目,以期對近20年來本學科的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建設有一
本書共十二講,內容包括:中國民族史概要;經(jīng)書、子書和戰(zhàn)國古書;中國史書;雜史;經(jīng)學、漢學;清代古學整理、考據(jù)學;史料學與考古學的結合;略談中國古代社會;淺談中國古代文學等。
《中國歷史研究院集刊》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貫徹“雙百”方針,突出原創(chuàng)性、厚重性、系統(tǒng)性和思想性,重點收錄史學理論和史學史、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等領域優(yōu)秀學術成果,特別是發(fā)表學術期刊無法承載的長篇文章。
歷史理性重建是傳統(tǒng)形而上學傾覆之后歷史研究的基本課題,從史學敘事實踐出發(fā),通過一定的敘事機制與敘事策略,探索與時代思潮一致的歷史共同話語與敘事契約,是當前歷史理性建構的一條務實途徑。當歷史敘事在史學實踐中能夠得以合理的回應,歷史的本體論與認識論問題則可以由此獲得堅實現(xiàn)實層面的支撐。本書對歷史敘事的具體實踐活動與其敘事思
本書呈現(xiàn)的是社會如何消費歷史,以及這種消費模式如何影響我們對大眾文化與歷史實踐的認知。通過對一系列大眾文化實體如影視、歷史小說等進行考察,作者分析了歷史在當代流行文化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作者還深入分析博物館對遺產之爭的態(tài)度,技術變革如何影響公眾獲取知識的渠道,公眾史學與學院派史學之爭,以及歷史實踐與理論探索的問題。雖然
短短幾年前,西方公共輿論大概還相信,社會正在進步:民主和市場經(jīng)濟在全球范圍取得重大進步,實現(xiàn)自由和解放,社會崇尚知識,生活方式多元化……這一切似乎都成了未來世界的準則。然而,最晚到了英國脫歐和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tǒng)的時候,人們就不無痛苦地認識到,伴隨這些進步的,還有幻想。事實上,直到現(xiàn)在,社會的轉型才逐漸清晰起來:原有的“
李宗侗治學,上探古史,下及近代,對中國古代史、晚清史、史學史等均有專門研究,成一家之言。本書收錄作者論史文章30篇,選自作者幾部代表性著作。全書由三個部分和附錄組成。第一部分,“中國史學起源”收錄作者論述中國史學源流的論文12篇;第二部分,“史家與史官”收錄作者論述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和史學著作的文章10篇;第三部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