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佛教文獻整理類專著!洞笄f嚴論》十五卷,舊題馬鳴菩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該書共收錄90則故事,通過譬喻的方式,以明白易懂的語言闡釋佛法。作為中古時期的漢譯佛典,《大莊嚴論》具有非常寶貴的佛學研究、文學研究及語言學研究價值。本書以《大莊嚴論》為研究對象,在對該經(jīng)的內(nèi)容、思想傾向、文獻記載、版本流傳等作基本研究的基礎
《中華大藏經(jīng)(漢文部分)·續(xù)編》由任繼愈先生倡議并擔任主編,是繼1997年中華書局出齊《中華大藏經(jīng)(漢文部分)》之后的又一重大編纂工程,從《嘉興藏》、《卍續(xù)藏》、《頻伽藏》、《大正藏》、《普慧藏》等各版大藏經(jīng)及敦煌文獻、房山石經(jīng)中,挑選《中華大藏經(jīng)(漢文部分)》未收之重要佛教典籍,網(wǎng)羅遺珍,點校流通。《續(xù)編》規(guī)模宏大,
寶頂架香廟會(寶頂香會),2014年11月11日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寶頂香會始于南宋,興盛于元明,極盛于清代、民國,1949年至“文革”香客大減,改革開放后復又興起,至今不衰。寶頂香會以觀音菩薩為朝拜主神,以農(nóng)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前后四五十天為活動會期(今3-7天),每屆香會香客少則十多萬,多達四五十
洛桑平措所編著的《卓彌·釋迦益西譯師傳記文本研究》本選題是關于卓彌·釋迦益西譯師傳記文本的研究。第一章探討了卓彌·釋迦益西譯師時期的社會背景,分為兩個小節(jié),以政治背景和宗教背景展開論述;第二章圍繞卓彌·釋迦益西譯師傳記的形態(tài)變遷脈絡展開;第三章主要探尋卓彌·釋迦益西譯師的原始傳記文本;第四章重點研究恰根旺久堅贊所作《卓
本書是禪宗美學領域奠基性著作,是了解、研究中國美學問題的*讀經(jīng)典書目。作者以莊子、玄學到禪宗美學的歷史轉(zhuǎn)換開篇,闡釋了佛教被中國本土莊、玄思想所接納和吸收的過程,并從西方現(xiàn)象學的比較語境中總結(jié)了禪宗美學孤眀獨發(fā)、諦觀頓悟、氣色觀、意境、禪化與詩化等審美經(jīng)驗和審美特質(zhì)。作者還以大量古代詩文、繪畫為例,勾畫了現(xiàn)象空觀的哲學
“明清禪宗文獻叢書”旨在收集整理明清禪宗各系禪僧之代表著作,尤重視發(fā)掘流傳較少、編刻精良的珍稀版本,對其進行釋文、點校、注釋,并撰寫導論、解題,闡明其學術價值,旨在展現(xiàn)禪宗在此時期各家各派爭鳴之景象,同時推動相關課題的深入發(fā)展。第一輯圍繞明末清初天童派與三峰派展開,收錄了密云圓悟、漢月法藏、具德弘禮、碩揆原志四位禪師的
本書是一部古籍整理!洞笾嵌日摗(影印版)以宋元版《趙城金藏》為底本,同《清藏》做彌補,它詳盡全面地表述了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論,無論對印度佛教,還是對我國佛教,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通過解釋《大品般若》,為這一概念作出全面的論議和闡釋。這部論著以大乘般若思想為中心,解釋了“摩訶般若波羅蜜”(即大智慧到達彼岸)的概念,并從各個
《常誦經(jīng)典叢書:水陸儀軌會本》是一部古籍整理作品!端憙x軌會本》原稱《水陸新儀》。水陸法會是傳統(tǒng)儀式中最隆重的一種儀式,主要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懺》和唐代無遮大齋結(jié)合發(fā)展而成,至宋代形成了穩(wěn)定的儀式。此版本為明洪武元年(1368)和洪武二年(1369年)間明僧祩宏(1532-1612)在宋僧志盤所攥《水陸新儀》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