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窯青花瓷畫法研究》構建了明代官窯青花瓷畫法理論體系,包括筆法、青花料法、水法、圖法等明代各朝表現(xiàn)青花畫面的不同方法。將繪制青花的技藝系統(tǒng)化、理論化和學術化。創(chuàng)新畫法分期方法填補了古代青花瓷考古學分期的研究空白、再現(xiàn)了明代官窯青花畫法階段性發(fā)展的實際狀況,可作為青花瓷考古與鑒賞的新方法。
本書收錄作者十年來圍繞出土竹書整理撰寫的26篇論文,“竹書的微觀考古”是作者在形制研究的基礎上總結的一個理論方法。書稿內(nèi)容涉及竹書形制、書手字跡、竹簡編聯(lián)、竹書成書、竹簡復原、文字考釋、思想內(nèi)涵等問題。因作者長期參與出土竹書的整理工作以及出土竹簡的信息采集等工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更為細致、有針對性,常有出人意表
范仲淹是宋代文人的典范。從一介窮書生到當朝宰相,從文質(zhì)彬彬的一代文豪到英姿颯爽的戍邊將軍,范仲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叫作一切皆有可能。國有難,他憑瘦弱之軀擔起保家衛(wèi)國之大任!他發(fā)起史無前例的慶歷新政,力挽大宋王朝的帝國雄風。他所追求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精神,不僅是宋代士大夫思想境界的一種折射,更對后代
王伯敏先生是國內(nèi)最早從山水畫角度入手研究敦煌壁畫的學者,他于1983年發(fā)表第一篇論文《敦煌壁畫山水探淵》,此后又發(fā)表相關文章數(shù)篇,并于2000年結集成《敦煌壁畫山水研究》一書,由我社出版。書中對敦煌壁畫的山水技法,如樹法、石法、用筆法等都做了翔實的歸納。同時,對于早期中國畫與敦煌壁畫的關系也做了深入的比較和總結。另外,
本書通過分析甲骨文字及其構形,參考卜辭用例、商文化考古、先秦文獻等相關材料,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講述了商代的社會與生活、歷史與文化的方方面面,有助于讀者輕松了解甲骨文,了解商代。
1500年云岡歷史,揭秘石窟背后的文化寶藏
中國古代石窟造像藝術有兩個高峰一個是南北朝時期,另一個是唐宋時期。本書對中國古代石窟造像藝術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梳理和展示,是一本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石窟造像藝術的普及讀物。 本書從佛教藝術初始,受希臘文化影響的犍陀羅第一尊佛造像開始,一直到北朝晚期逐漸民族化、中國化的本土造像,覆蓋了從犍陀羅到巴米揚,從古龜茲到克孜爾,從莫
。
圖像敘事是后經(jīng)典敘事學浪潮中亟待探索的一種獨特形態(tài),作為一門新學,其理論體系尚處于探索階段。本著作正是以此為背景,在全面而系統(tǒng)地占有圖像史料的基礎上,作者充分借鑒多學科研究成果,一方面從類型學角度對漢畫進行分類,篩選不同類型漢畫圖例,以之為點探討早期中國墓葬建筑中不同類型圖像敘事傳統(tǒng)的生發(fā)機制、敘事形態(tài)、敘事功能等一般
1916年,山本明帶領團隊第一次前往云岡和龍門石窟考察,本著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按照石窟編號,逐一、全面地進行拍攝記錄;1921年應新海竹太郎與中川思順之邀,再次啟程去往云岡拍攝,兩次行程共拍攝照片253張。新海竹太郎和中川忠順對這些攝影作品進行挑選及排序,成為本書現(xiàn)在的規(guī)模。照片記錄了云岡石窟的洞窟30余個,包括著名的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