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論集》是陳榮捷晚年朱子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內(nèi)容涉及朱子所論太極理氣道統(tǒng)觀的哲學意義,鵝湖之會的時間、地點、人物、討論題目,朱熹與陸九淵通訊往來的詳情,朱子的經(jīng)濟狀態(tài)與宗教生活,元明清各代和海外朱子學研究情況的論述和介紹等主題。 《朱學論集》立論高屋建瓴,分析深刻,資料豐富,對進一步理解朱熹思想很有幫助,也充分體現(xiàn)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宗旨就在于向生命處用心,以人格化育為基本旨歸,宋明理學繼承和發(fā)展了這一傳統(tǒng),不過它超越先秦儒家的仁學的視界,為人格境界的追求找到了宇宙本體論的依據(jù)。人學是宋明理學的主題,本體和工夫是它的兩大題旨,如何通過禮和樂的工夫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這是宋明理學的基本用心所在,這里包含著深刻的人格美育思想和人文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思潮中,方東美、成中英的哲學探索以其顯著的理論特色,獨樹一幟,開創(chuàng)了中國哲學現(xiàn)代重建運動中的一個新的學術流派開放的現(xiàn)代新儒家。 本書作者依據(jù)文本資料,在吸收學術界相關成果的基礎上,運用詮釋和比較的方法,通過對方東美和成中英兩位學人的哲學探索歷程的考察和梳理,分別從本體與方法、知識與價值、內(nèi)在超越與外在超越
《陳亮事跡著作編年》一本書是關于思想家、文學家、永康學派創(chuàng)始人、南宋浙東學派的杰出代表陳亮的正式出版的事跡著作編年,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全書按年月編排陳亮事跡和相關大事,考定了陳亮著作的年代,鉤沉和輯錄了陳亮的佚文、佚詞、佚詩、佚匾、佚聯(lián)、佚名,糾正了史籍和前人的一些錯誤記載,進一步闡述了陳亮的事功思想、抗金統(tǒng)一和批判
朱熹是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一生持教五十多年,對讀書有豐富的經(jīng)驗和深刻的體會。后來朱熹的弟子和后學對他的讀書思想不斷提煉總結,形成了不同內(nèi)容和版本的《朱子讀書法》。本書將朱熹的《甲寅行宮便殿奏札二》和《讀書之要》,以及《養(yǎng)正遺規(guī)》《四庫全書》《朱子語類》三個版本的《朱子讀書法》匯為一編,按照循序漸進的學習規(guī)律
《日本朱子學派之哲學》(1905年)與《日本陽明學派之哲學》(1900年)、《日本古學派之哲學》(1902年)被稱為井上儒學三部曲,是近代日本儒學史的奠基性著作。 本書是儒學三部曲中晚完成的一部,但處理的卻是江戶思想史中為主流的部分,即以日本朱子學為核心的正統(tǒng)儒學。本書梳理了朱子學在日本的發(fā)展脈絡,將其分為藤原惺窩及惺
朱熹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和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其理學思想對我國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當時的官方哲學,并傳播海外,對東南亞儒學圈各國影響尤深。對朱子學的研究,一直是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研究的重點領域或重大課題,對朱子學展開深
張紹價(18611941),字范卿,山東即墨人,生活于晚清、民國之際,服膺朱子學。張氏認為《近思錄》并非拼湊而成的語錄,而是意義連貫、自有脈絡的一個整體。因此,其《近思錄解義》一書不僅廣泛征引前人注解,尤重在提挈綱維,疏通節(jié)目,展現(xiàn)《近思錄》的義理結構。且張氏多結合義理評論時事,展現(xiàn)出一位文化保守主義者在大變局時代的所
謝良佐,字顯道,蔡州(上蔡)人,創(chuàng)立了上蔡學派,在程朱理學的發(fā)展史上起到橋梁作用。其核心思想體現(xiàn)在與“二程”及與門人問答語錄中,后經(jīng)朱熹編輯為《上蔡語錄》三卷。本書分為正編、補編、副編三部分,正編中輯錄了《上蔡語錄》三卷,并做了?焙妥⒔;補編輯錄了《論語說》部分內(nèi)容,作為謝氏思想體系內(nèi)涵的重要補充;副編又分為“謝良佐
這是有史以來最全的王安石全集。此次整理全集,詩文部分主要以號稱最為富贍的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撫州刻本為底本,同時參考其他較佳版本,宋人李壁注、清人沈欽韓補注皆收入,以闡發(fā)前人之幽光。其他著作皆采后人所輯錄的善本,并以附錄形式收入王雱的全部著作。此次全集本,采用繁體直排形式,以整理出一個綜合前人成果的最全最佳之版本。本書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