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乃華夏文明之重典,本書以文言筆記形式對《論語》二十一篇進行逐章解讀,先列原文,再作釋讀解釋該章主旨含義,又對其中關(guān)鍵字詞進行釋義。作者受錢穆《論語新解》啟發(fā),據(jù)朱熹版《論語集注》而作注讀,務(wù)求返本歸源,弘揚經(jīng)典正義,襄贊傳統(tǒng)文化復興。訓詁著眼貼近當代,釋義主張貫通各方,從而幫助讀者了解中國古代先賢于哲學、倫理學
《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全書共20篇,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作品多為語錄,但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
《老子古義》是中國哲學史上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然其文簡而意奧,一般讀者很難讀懂,故歷來解說紛紜。楊樹達此書,博采諸子及史籍,將各種引證與詮釋相應地集于原句之下。對于初學者來說,藉此可曉《老子》的大意;對于研究者,則可省去大量翻檢之勞,對研究兩書的思想及其研究史極有幫助。楊樹達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
孟子一書為儒家正統(tǒng)經(jīng)典,歷來注解者多偏重句讀,而本書則著重于其行文之妙、論政大旨,尤其“民貴君輕”一觀念較西方民主世界早了二千年,彌足可貴,可見得此書微言奧義較句讀箋證重要得多。孟子一書,自來為人所循誦,以儒家正統(tǒng),而文章又復雄快爽潔,為學儒學文必讀之書,注家漢有趙岐,宋有朱熹,至清交循孟子正義出,箋證之學備矣,而于孟
《論語》中所蘊含的哲理,歷經(jīng)千年歲月洗滌,仍舊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更重要地,楊門一代又一代鉆研學問,薪火相傳而又推陳出新地闡釋《論語》、接續(xù)傳統(tǒng),更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楊樹達治《論語》,是先輯古義,著《論語古義》,而后逐步擴充為疏證,研治時間很長,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整理《論語》的重視和慎重。陳寅恪先生讀到該書時贊嘆道:“今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語錄體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儒家經(jīng)典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jīng)”。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開始至今的兩千多年里,它一直教導人們學習、修身、處世、為政等諸多方面,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準
本書篡述諸子之學,略依《漢書·藝文志》,分為十家。闡述的人物有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莊子、田駢、慎到,法家的申不害、商鞅、韓非,名家的惠施、公孫龍,陰陽家的鄒衍,縱橫家的蘇秦、張儀,農(nóng)家的許行,小說家的宋子等。先考述諸子生平事跡;再撮述各人各家學說要點,如人性論、政治觀、教育觀等;再論各家著作,如儒家的《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周易》研究,21世紀新易學、《周易》奠定中華民族精神根基、《周易》是21世紀中華文化繁榮昌盛重要的思想資源、論文人畫的易境、解析《易傳》的形而上學思想、《周易》所見器物考、試論《周易》的社會管理思想、從天人關(guān)系的相對性看早期儒者的人格意識;下篇:易學史研究,馬融與費氏《易》的傳承、從寂然至無到
《老子學刊》2024年第1期(總第二十三輯),收錄了14篇專業(yè)學術(shù)論文及文章,圍繞老子《道德經(jīng)》、道家道教文化以及其他傳統(tǒng)文化等領(lǐng)域,通過“老子專題研究”“道學研究”“傳統(tǒng)文化與三教關(guān)系研究”“書評”等版塊,專題研究、特稿、專論等形式,從哲學、宗教學、文獻學、歷史學、倫理學等多個角度分析了老子《道德經(jīng)》的思想淵源及其歷
本書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大學》《中庸》的通俗講讀本!洞髮W》是儒家闡述治國平天下的一篇政論文,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體現(xiàn)!吨杏埂返闹黝},在于闡述中庸之道最完美、最高的道德。同時,在方法論上,它又倡導在認識、處理問題時,選擇一個正確的立腳點,既反對“過頭”又反對“不及。本書是明代萬歷年間大學士張居正給萬歷皇帝講解《四書》的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