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董仲舒天之尊君、屈君二重功能及其仁之美,《淮南子》自然之天與美學問題導入論述,以王充思想作為從天向人轉換的理論環(huán)節(jié),通過漢末士風的轉變,揭示經(jīng)歷黨錮之禍的士人如何疏離王權政治,退回人自身。對于王弼玄學,分析如何從老子的道演進為王弼的無,細致討論王弼圣人體無的理論意義,通過黃憲無德而稱的人格器量,到《人物志》以無名
學術界一般將魏晉玄學劃分為漢魏之際、正始、竹林、元康、東晉五個時期。每個時期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士人群體的文化性格、學術主題與哲學理論,存在明顯差異。本書分別探討了在這五個不同時期《周易》與玄學思潮的關系。章,漢魏之際思想變革與義理易學興起。創(chuàng)新之處是指出其中有影響的道家學派,并不是通常所說的老莊哲學,而是所謂的黃老之學。
本書包括內、外二篇,內為《魏晉玄學人格理想論》,外為《玄學與魏晉士人生活》。 《魏晉玄學人格理想論》是從人格美這一新視野研究魏晉玄學的論文,全文分五部分對魏晉玄學的人格理想展開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研究。五部分為:魏晉玄學產(chǎn)生的歷史與哲學根源、玄學的根本問題或時代主題、以及人格美的定義;魏晉玄學人格美實踐論;魏晉玄學人格美
王羲之是眾人皆知的“書圣”,他以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書法藝術獨步古今,魏晉玄學則是繼先秦、兩漢之后中國哲學的又一高峰,它不僅整合了秦漢儒道兩家思想,而且融合了西土的佛教義理,中國哲學的儒、釋、道精神內核由此形成,鼎盛的隋唐佛學隨之開啟,宋明理學也濫觴于此!皶ァ蓖豸酥跂|晉的出現(xiàn),是玄學藝術化的體現(xiàn),《書圣之玄》選取
抱樸子,道教典籍。抱樸子內外篇共有8卷,內篇20篇論述神仙吐納符篆勉治之術;外篇50篇論述時政得失,內篇論述神仙吐納符篆勉治之術;外篇論述時政得失,人事臧否,詞旨辨博,饒有名理。本書選《抱樸子》諸篇志之精華,加以注釋解讀,于深入淺出之中,闡釋道家之義理。
本書是討論北魏時期人們時空觀念的著作,共分為七章,包括鮮卑民族的時空觀念,北魏西郊祭天活動、南郊祭天活動以及宗廟禮制所展示出的時空觀念等。探討了北魏的歷史進程和政治制度建設,對研究當時社會結構,甚至研究目前世界各國之間的文明對話和民族融合等諸多問題,都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和現(xiàn)實意義。
普遍性的追尋——王弼本體思想研究
本書基于正始時期的歷史研究和思想研究成果,把思想史、儒道注釋史和儒道融合等多個視域結合在一起,將莊子精神引入王弼思想研究中來,通過新的視域去反思既往魏晉玄學的思想界定,理清清談與清議之間的邊界,并解決王弼《老子注》與《周易注》之間的聯(lián)系與張力問題。通過對王弼思想中莊子思想痕跡的梳理,也可以對比分析出王弼思想與《莊子》文
懸壺丹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