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作者近二十年撰寫的多篇雕塑文章。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史論、專題、個案和展覽。史論部分從“雕塑百年”展說起,探討中國雕塑理論發(fā)展、結構變遷與精神歷史;專題部分評論了國內外雕塑藝術展覽及發(fā)展;在個案中,作者對安東尼·塔皮埃斯、隋建國、安東尼·葛姆雷、殷小烽等人的作品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展覽部分,作者對2006年至今
本書對處于復雜國際語境中的中國當代雕塑藝術進行了現(xiàn)場批評。全書共分為四部分:對“藝術語言”的追問、視覺文化研究、對“主體”的追問、當代雕塑研究。本書在列舉了大量代表性藝術家創(chuàng)作案例的基礎上,針對每個領域的的突出問題做出了詳實的理論分析。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主要涉及對雕塑的基本認知、雕塑家的作品及其展覽評論、雕塑案例的對比分析,以及雕塑家個人作品市場交易的行業(yè)規(guī)約等探討。第一部分是作者對雕塑作為一個美術學學科的基本認知,從形體、質材、環(huán)境三個方面來言說雕塑。第二部分是作者指導的研究生從不同方面討論雕塑的開放性,文章的執(zhí)筆者從四川美院碩士讀到各個院校的博士
本書凝聚著一個美術館的文化視野、歷史責任和文化擔當,同時從差異化的展覽理念中,也不同程度反映了中國當下社會的變化及我們共同面臨的生存處境和生存困境,也深刻地反思了全球文化格局中的文化沖突與融合問題,及急速變化的社會現(xiàn)實所帶來的焦慮體驗,這其實是中國在邁向現(xiàn)代性過程中社會不斷轉型的縮影,也反映了進入21世紀十幾年來中國社
本書共分三章:面對當下、回望歷史、研究個案。主要內容包括:雕塑本體與當代思想;中西與群已——關于中國雕塑的兩個問題;雕塑的物性和神性及其當代嬗變;什么是中國當代雕塑的新變化;關于當代雕塑史的寫作等。
本書共分四章:美術史論;文化論叢;公共藝術文論;美術評論。主要內容包括:對南朝帝王陵墓石獅形態(tài)的比較;關中唐十八陵石雕造型風格演變略說;盛唐菩薩造像的細節(jié)處理方式;云岡石窟中的外來樣式;對“雕塑”一詞原始出處的考證;中國當代雕塑的轉化與創(chuàng)新等。
本書共分四章:雕塑史論;專題研究;個案研究;展覽評論。主要內容包括:開放的空間——20世紀90年代中國雕塑概述;深化與拓展——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雕塑的反思;暮然回首——半個世紀的足跡;國家記憶——1949年后中國紀念性雕塑與主題創(chuàng)作等。
“新疆藝術研究第三輯——西域美術研究”是2019年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圖書。其中的《西域雕塑藝術》較為全面地研究了于闐、鄯善、龜茲等地的佛教雕塑的特征、文化,對西域各地雕塑的比較和制作特點也有所介紹。全書圖文并茂,分類科學,語言表達流暢,體例統(tǒng)一;但個別章節(jié)設置有失嚴謹,包含的類別不夠全面,書稿中有重復介紹的段落,個別圖片
本書為羅丹與葛賽爾關于藝術,尤其是雕塑藝術的對話錄,是對歐洲雕塑史的總結,也是對個人經驗的精煉概括,其中貫穿著對前人的崇敬,有對許多名作的卓見,有勞動的喜悅、沉思的刻痕、點滴的自省。葛賽爾是歷史上少的有創(chuàng)建、有情感、有色彩、淵博精淳的散文家,他將羅丹之吉光片羽集腋成裘,以茲后學。傅雷孜孜手譯,更添華章。羅丹的藝術作品代
該書整理、收錄了2021年與中國當代雕塑(包含具有雕塑語言特征的裝置)相關的展覽、作品、學術活動以及出版物信息,建立了2021年的中國當代雕塑原始數(shù)據(jù)庫和索引目錄,并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考察、分析,形成中國當代雕塑年度報告、專題分析等學術成果。書中內容全面、客觀地呈現(xiàn)和梳理了雕塑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批評研究情況,對2021年中國當代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