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項目依托國家社科藝術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傳統設計思想與設計體系研究》(19AG007),最終成果《中國傳統設計思想史綱》立足于中國傳統社會生產與生活的發(fā)展史實,劃分為《四造六作:中國傳統產業(yè)的技術演進與迭代》與《民生八維:中國傳統生活方式的流行與消費》上、下兩卷,具體包括營造、織造、鑄造、燒造、木作、編作、石作、金作
本書系統地講述了中國設計的起源、生長、發(fā)展和演變,包括概論、青銅器設計、陶瓷設計、漢字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建筑設計、玉器設計、雕塑設計、繪畫藝術設計、家具設計等內容。本書通過對不同時期中國設計作品及其歷史文化背景的闡述,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能力、鑒賞能力、認知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具備扎實的設計基
本書講述了從史前至今人類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并從中提煉出了24種藝術風格,如史前藝術、古埃及藝術、古希臘藝術、古羅馬藝術、拜占庭藝術、哥特藝術等。這些風格如同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不管未來藝術如何發(fā)展,載體如何變化,都可以從這24種風格中找到關聯性,這也是我們學習藝術史的重要意義。
本書以通史方式全面講述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極為特殊的工藝文化形態(tài)——藝術設計的發(fā)展歷程,以展現中國輝煌而燦爛的藝術設計歷史成就,彰顯“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中國特色的著作。全書十個章節(jié),分別介紹了青銅、染織、服飾、陶瓷、玉器、雕刻、車船、橋梁、建筑、園林、家具和印刷傳播等傳統與現當代設計領域的諸多設計
本書以明代宮廷工藝美術為主題,關注宮廷造作與作品風格;按時間線索,從具體藝術現象出發(fā),梳理歸納明代宮廷工藝美術造作制度、藝術風格演變的軌跡,探究明代宮廷工藝美術史中典型與時興式樣的更替迭代原因。作為中國古代絢爛豐碩的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工藝美術品因其切近生活、關聯科技與藝術、反映時代經濟、政治、文化風貌等特點而具有
本書從古代的造物思想溯源切入,詳細梳理了經典古籍中的造物思想,并分別論述古代與現代工藝實踐中對傳統造物思想的應用與傳承,其中古代工藝實踐中傳統造物思想的具體應用選取了有代表性的梳子、服飾和日用器物為例,而傳統造物思想在現代設計領域具體應用選取了近年來比較受到大眾關注和追捧的文創(chuàng)產品以及現代建筑與居住空間設計為例,總結提
本書是針對藝術類專業(yè)考研學生、設計學、美術學、藝術學理論專業(yè)本科學生、教師以及對藝術類專業(yè)感興趣的社會人士編寫的。主要針對現代設計概述、工業(yè)革命前的設計、現代設計的前奏:“工藝美術”與“新藝術”運動、帶裝飾的現代設計:“裝飾藝術”運動、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萌起、工業(yè)設計的興起、消費時代的設計、后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當代汽車
本教材是文化藝術大類-藝術設計類教學資源庫(國家級)標準課程《中國工藝美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旨在深入探索中國工藝美術的歷史發(fā)展脈絡、藝術特征及工藝美術史在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理解中國工藝美術的藝術特色,提升審美觀和文化素養(yǎng),并在設計實踐中運用這些傳統藝術元素,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創(chuàng)新。
本書以外國由古至今的石、陶瓷、玻璃、竹木、染織、金屬、漆、牙玉等工藝美術的發(fā)展為主線,全面而系統地闡述了原始社會至20世紀90年代各歷史時期工藝美術在生產、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藝術風格及其特征。書內容對原始社會、古代大洋洲、美洲和非洲地區(qū)的工藝美術及其藝術特色,也作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和介紹;對文明古國:古代埃及、兩河流域
本書聚焦“工藝美術的文化形態(tài)”“工藝美術與創(chuàng)新產業(yè)”“工藝美術的產學研合作”三個議題,分別從多種文化視角與史論研究角度出發(fā),討論工藝美術的當代發(fā)展及批評標準的建立問題、工藝美術活態(tài)傳承與當代生活方式構建之間的關聯,并從工藝美術教育現狀出發(fā),探討教學、科研和產業(yè)的協同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及相關案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