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在歷史上曾經是具有相當統(tǒng)一性的文明區(qū)域,但近代以來民族國家本位的知識建構、日本帝國主義的破壞性影響以及二戰(zhàn)后至今的政治割裂,使得重新考察“東亞區(qū)域意識”的建構過程不僅具有學術意義,也與思考該地區(qū)的安全與發(fā)展的進路密切相關,本書便是中日韓三國學者分別從各自的專業(yè)立場對這一重要課題的思考與探究。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積極熱烈響應,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方。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關系走深走實,中拉關系邁入新的發(fā)展階段,為南南合作樹立了典范。尤其是“頂層設計”讓資源稟賦、經濟結構高度互補的中拉“天然合作伙伴”關系發(fā)展駛入快車道
第一,中南產能合作互補性強,轉型發(fā)展面臨較多挑戰(zhàn)。南非是非洲經濟最發(fā)達的國家,自然資源豐富,金融、法律體系較完善,通訊、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良好。礦業(yè)、制造業(yè)、農業(yè)和服務業(yè)等產業(yè)具有較強的地區(qū)競爭優(yōu)勢。但國民經濟各部門、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城鄉(xiāng)、黑白二元經濟特征明顯。近年受全球經濟影響,國內面臨新的困境,政府在積極調整產業(yè)
首先,本書探討了平行外交理論在中國的普適性與特殊性問題。繼而,通過重構概念框架,本書詳盡分析了構成省級部門國際能動性的結構性條件與施動性資本。其中,施動性條件由至少三種資本類型(經濟資本、社會資本與符號資本)構成。之后,本書比較了云南、廣西、廣東與江蘇的對外交往能力差異,拓展了基于中國背景的比較平行外交分析視野。最后,
在東亞地區(qū),日本長期穩(wěn)定的親美意識格外引人注目。這不僅源于日美安保體制、自民黨的長期執(zhí)政以及經濟的快速增長,更與日本民眾對美國的多重認知有關。美國對于日本戰(zhàn)后社會大眾而言,既是解放者又是征服者,既是欲望的對象也是恐懼的源頭。盡管經歷了1960年代反基地斗爭、安保斗爭以及日美經濟摩擦,大多數日本人依然認為戰(zhàn)后經濟的繁榮歸
? 為何中美“注定要共存”?? 如何看待中美雙邊競爭狀態(tài)?? 哪些因素會影響發(fā)生戰(zhàn)爭的概率?? 跨越陷阱的方法隱匿在何處?? “修昔底德陷阱”對21世紀的世界有哪些現實意義?…………作為海內外決策層和廣大公眾理解中美關系時廣泛引用的框架,“修昔底德陷阱”將成為未來幾十年對全球秩序有決定性影響的問題。在與全球化智庫(CC
本書以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全球轉型的進程為大背景,以世紀之交以來俄羅斯與大國關系為切入點,探討了歐亞地區(qū)一系列危機與世界秩序演進之間的關系。對此,在作多方位思考之后,作者將所獲得的的認知與結論歸結為兩個詞:“危機”與“秩序”。當前的調整期,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片段而已。但是,如果把握得當,短暫的調整期對于全球轉型的宏大
本書關注當今國際社會中國和巴西這兩個最重要的新興市場和崛起大國,兩國雖相距遙遠、文化和制度差異大、經濟結構不同、國力差距大,但中巴戰(zhàn)略伙伴關系已經取得進展并引發(fā)國際關注。作者運用訪談、研討會、文獻和數據分析等研究方法,試圖從評估巴西崛起、中巴戰(zhàn)略伙伴關系演進、新興大國合作等方面論述深化中巴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基礎與可行性,進
本書是研究俄羅斯對外政策的學術成果,是《俄羅斯對外關系發(fā)展研究(第一輯)》的延續(xù)。在前者的內容基礎上,本書針對俄羅斯對外關系發(fā)展的新變化作了及時的更新與補充。在過去的數年間,全球局勢發(fā)生了許多變化。俄羅斯作為一個大國,在這些變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書分為俄羅斯的總體對外政策、俄羅斯與獨聯體國家的關系、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