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二冊十二卷,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清嘉慶五年(1800)成譜,鈐印稿本。現(xiàn)藏重慶圖書館。全譜共240頁,收錄印作712方,保存了當時浙皖地區(qū)不同印人的印作。印文以各家歷代詩詞文賦、吉語格言為主,間收名號印、室堂印等!队∮唷访宽撜驸j印,背面右上角附手寫釋文。印章及釋文均有大量添注涂乙,為汪啟淑親自校訂、通篇
本書四冊八卷,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成譜,刻鈐印本,F(xiàn)藏暨南大學圖書館。全譜共160葉,收錄印作434方,保存了當時浙皖地區(qū)不同印人的印作。印文以歷代詩詞文賦、吉語格言為主,間收汪氏之名號印、室堂印、鑒藏印及落款印等!队〖摹分惺珍浀挠⊥懢鶠樵♀j蓋,釋文為手寫,版框序跋為刻版。此譜版本上融合了鈐印、刻印、抄寫三種
張瑞圖(一五七〇至一六四一),字長公、無畫,號二水,別號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福建晉江(今福建省晉江市)人。張瑞圖是晚明時期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書法家之一,年輕時即以擅書名世。時人將邢侗、張瑞圖、米萬鐘、董其昌并稱為晚明“善書四大家”!短以葱性娋怼,縱三十一點六厘米,橫六百四十五點三厘米。作者以草書書寫了
趙佶(一〇八二至一一三五),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書畫家。趙佶在書畫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對中國書畫的發(fā)展有重要貢獻。趙佶書法初學黃庭堅,后又學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融合眾家之長,自創(chuàng)風格獨特的“瘦金體”。此卷草書《千字文》書于宣和四年(一一二二)。全卷縱三十五點一厘米,橫一千一百七十二厘米,字跡共九十九行,
《顏真卿多寶塔碑》其用筆瘦勁、挺拔、舒展、遒麗,橫劃收筆帶鉤,豎下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而內(nèi)斂,連筆飛動而干脆,靈動娟麗,有歡暢流利之感,是宋代皇帝宋徽宗的代表作,極具個人風格。此套書計劃出版一套十本為一個系列,記錄中國歷代經(jīng)典的名碑名帖,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jīng)典書法碑帖進行梳理分類并對碑帖加以注釋、
該貼是應友人之約而書,為紙本冊頁,全帖共書八十一行,其中《赤壁賦》四十六行、《后赤壁賦》三十二行,署款三行。在此二賦中,原文作者蘇軾憑吊古跡,抒發(fā)了對江山風物的熱愛與曠達的心胸。二賦皆為趙孟頫同時所書,風格卻略有不同,但該帖總體上分行布白疏朗從容,用筆圓潤遒勁,宛轉(zhuǎn)流美,風骨內(nèi)含,神彩飄逸,盡得魏晉風流遺韻。此貼為廣大
《自敘帖》是唐代書法家懷素創(chuàng)作的草書書法作品,為紙本墨跡卷。為懷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錄顏真卿、張謂、戴叔倫等人對其的贈詩成文。通篇為狂草,筆筆中鋒,如錐畫沙,縱橫斜直,無往不收;全卷強調(diào)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zhuǎn),變化豐富,行云流水,又通幅于規(guī)矩法度中,神采動蕩,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xiàn)。此套書計劃出版一套十本為一個系列,記
《乙瑛碑》記錄了魯相乙瑛上書請求為孔廟設置百石卒史一人來執(zhí)掌禮器廟祀之事,屬于紀事性的祠廟碑,與《禮器碑》《史晨碑》合稱“孔廟三碑”。書法上,其書體方整,結(jié)構嚴謹,筆勢剛健,瀟灑飛逸,氣韻盎然,被推為東漢綺麗書派的代表,是漢隸成熟的標志碑文之一。此套書計劃出版一套十本為一個系列,記錄中國歷代經(jīng)典的名碑名帖,把中華優(yōu)秀傳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得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視為楷書正宗,被后世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內(nèi)容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筑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jié)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nèi)發(fā)現(xiàn)醴泉的經(jīng)過。此套書計劃出版一套十本為一個系列,記錄中國歷代經(jīng)典的名碑名帖,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jīng)典書法碑帖
《宋徽宗瘦金體千字文》其用筆瘦勁、挺拔、舒展、遒麗,橫劃收筆帶鉤,豎下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而內(nèi)斂,連筆飛動而干脆,靈動娟麗,有歡暢流利之感,是宋代皇帝宋徽宗的代表作,極具個人風格。此套書計劃出版一套十本為一個系列,記錄中國歷代經(jīng)典的名碑名帖,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jīng)典書法碑帖進行梳理分類并對碑帖加以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