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國文藝評論(首都師范大學)基地系列圖書之一,以逐年選編的方式,遴選2022年度各藝術門類(文學、影視、音樂、美術、曲藝、舞蹈、民間文藝、攝影、書法、雜技、網(wǎng)絡文藝等)的優(yōu)秀評論文章。全書單色印制,共包括三十余篇文藝評論文章!吨袊乃囋u論年度文選》,以綜合展現(xiàn)藝術家評論、職業(yè)評論和媒體評論這三種主要評論形態(tài)的成
本書分為學術背景、課堂教學、學位論文、理論建設四部分,收錄了《在相關領域吸收與剝離中自張一軍——中國敘事文化學第二生長時段的學術背景》《敘事文化學的源頭活水——2005-2011年課程對研究的推動與提升》《持續(xù)發(fā)力嶄露頭角——2005-2011年間的中國敘事文化學個案故事學位論文實踐探索》等研究報告與論文。
本書分為學術背景、課堂教學、學位論文、理論建設四部分,收錄了《理論成熟與范式確立——第三時段的研究背景與條件(2012-2017)》《中國敘事文化學的質量時代——2012-2017課程的內涵式發(fā)展》《迎難而上形成規(guī)!緯r段學位論文情況(2012-2017)》等研究報告與論文。
本書分為總結回顧、理論探索、個案研究、方法解析、余論五個欄目,收錄了《篳路藍縷,開荒探路——中國敘事文化學第一時段(1994-2004)》《故事主題類型研究與學術視角換代——關于構建中國敘事文化學的學術設想》《女媧神話的文學移位》等文章。
本書分為學術背景、課堂教學、學位論文、理論建設四部分,收錄了《關于提出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的背景和緣起》《以課程建設探索中國敘事文化學理論體系》《以學位論文探索中國敘事文化學體系下的研究程序》等研究報告與論文。
本書是作者積數(shù)十年之功對《文心雕龍》這部古典名著深入研究比較后進行的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集中闡釋和論述,主要是對《文心雕龍》相關章節(jié)和內容進行“序論”“題解”“注釋”“譯文”“簡評”。“序論”是對每一章的總的評論,也屬作者的綜合研究觀點;“題解”主要體現(xiàn)題目內涵解釋;“注釋”以經典的作者注本,校正訛誤之處;“譯文”以對譯(直譯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新媒體與當代文學批評之新變;當代文學批評主體的新媒體定位及認同;新媒體與文學批評標準的軒輊;文學批評的新媒體路徑;新媒體語境下的女性文學批評;新媒體語境下文學批評樣態(tài)的“審美共同體”。
本書分我說、他說、我們說三輯,內容包括:我的父親母親;說不盡的父親;不死的父親;寫作和婚戀都是一門手藝活;父親的歷史;大河上下的碎碎念;權建中始于土地,歸于土地;在石頭上開出花來;我看現(xiàn)實主義等。
本書對錢鍾書及其學術的研究,由其本人延伸至更廣闊的范疇,在“大錢學”及錢氏家族學術史背景下,評介錢基博、錢鍾書父子對新文學的態(tài)度,錢鍾書小說的海外影響,楊絳的小說藝術觀,錢鍾書對蘇東坡賦、陸游詩的英譯本的評論等。
《紅色文化傳承與教育研究》欄目中林洋老師的文章著眼點是省域現(xiàn)代化,而將紅色精神視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內驅動力,并對浙江境內的紅色資源進行了分類研究,這也值得其他省域的專家學者參考。董明教授等的論文選題具有當下性,他們研究紅色文化網(wǎng)絡的關注度,其統(tǒng)計結果有些出人意料:對紅色文化關注度最高的,竟是20-29歲年齡段人群。從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