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推動中國學術界在基督宗教研究上的系統(tǒng)發(fā)展,使之在其深度和廣度上都能得以不斷拓展。對于基督宗教的學術關注極為重要,這在整個中國宗教研究領域中有其獨特地位,也是中外學術交流發(fā)展上引人注目的窗口和平臺。
本書為河南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河南省基督教協(xié)會組織編寫的關于河南基督教歷史上著名愛國愛教人士事跡的書稿。具體事跡包括:為營救西路軍將士獻身的基督教愛國人士——烈士高金城牧師,鄭和甫——中華圣公會第一位中國籍主教,基督教中國化的踐行者曾友山主教,愛國愛教、敬業(yè)奉獻的郭農山先生,基督教愛國人物——豫北名醫(yī)段美卿,愿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對人類歷史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本書不僅描述了基督教歷史上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宗教組織和靈性生活,而且描述了它如何改變政治和人類社會。 本書作者行文的足跡遍及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3世紀的印度、7世紀的大馬士革以及20世紀的舊金山、韓國。他是“游歷”最廣的基督教歷史學家之一,他所傳達的地
東正教作為基督宗教的三大派系之一,有其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深刻的神學思想。但對于這一信仰體系之外的大多數人來說,提起東正教,首先想到的是多姿多彩的東正教堂。的確,東正教堂作為教會傳統(tǒng)的最直觀體現,具有其獨特的美。東正教神學家布爾加科夫寫道:“全世界基督教的每一個分支都有自己特有的才能:天主教具有權力組織者的才能,新教具有日
《神學大全》寫于1265-1273年,是阿奎那最重要的著作。全書分三編。第一編論神圣存在、神圣屬性、三位一體、創(chuàng)世、天使、世人及萬物由神而來等問題。第二編前半部論人生目標、達到目標的方法、人的行為及其道德意義、人的行為準則、情欲、善習與惡習、律法、恩典、超世生活的原理。第二編后半部論人歸向神圣道路,具體分析人的德行及惡
該書稿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圣經詮釋的歷史與方法”,該課題已結項。書稿共14章,貫穿了2000多年的圣經詮釋歷史,涵蓋了各種圣經詮釋方法,對各個時期的圣經研究方法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包括:早期的猶太釋經、早期基督教教父論《舊約》(2-5世紀)、晚古時代的圣經詮釋(6-10世紀)、中世紀的猶太釋經、中世紀基
本書主要介紹了羅馬教廷為解決16世紀教宗的追隨者和路德追隨者之間的教理爭議,而召開的教會大公會議——特利騰大公會議。會議從1545年12月13日開始至1563年12月4日止,含四階段共二十五場會議,中間經歷過三位教宗。經此會議,顯出教皇制度的成功,肯定了教皇的最高權柄;糾正許多教會弊端;為圣職人員預備更好的教育,也對神
本書以西防詮釋學和比較哲學為理論指導,運用詮釋學的相關概念,如“本土化”“自我”“他者”“詮釋循環(huán)”“視域融合”“文本互讀”“辯證比較”“效果歷史”等,從花之安對儒學詮釋的取向與內涵、儒學文本詮釋的方法論,以及儒學的“天倫”“地倫”“人倫”面,“以經解經”,為研究晚清來華漢學家對儒學思想的認知態(tài)度、詮釋方法、關聯判斷提
本書是國際友人魏特琳女士的傳記。全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按照史書的一般寫法,以人物為主體,事件為線索,故事為載體,將魏特琳以“一位來自美國的女中校長”“情傾金女大”“在日機轟炸之下”“日軍進了南京城后”“救苦救難的‘活菩薩’”“愛心與期待”“噩耗傳到中國”“遲到的記憶”八章敘述出來。讓世人永遠銘記其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所做出
本書緒論對研究的緣起,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價值、目的、內容和方法等作簡要介紹。第一章對利瑪竇的家庭背景、教育情況、來華過程以及在華經歷進行了概覽式介紹,為分析其文化適應策略形成的內外動因做鋪墊。第二章總體論述利瑪竇的文化適應策略,對其形成、內涵、表現及對翻譯活動的影響進行了論述。第三章對利瑪竇中文世界地圖的生產過程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