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戈壁》是一本散文隨筆集。阿拉善臺地以南,河西走廊之北,是廣袤的巴丹吉林沙漠。一條河流猶如鋒利的刀刃,切割開浩蕩的戈壁。弱水河畔,李陵由此出塞,王維于勞軍之際,寫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紅色戈壁中的胡楊與紅柳,生民與遺跡,軍事和大風,多少年日升月落之下,多少代人的生活隱秘而又縱深。青
本書為徐志摩的作品集,精選其經(jīng)典詩歌與散文四十余篇。書中收錄了《翡冷翠山居閑話》《印度洋上的秋思》等海內外游記名篇,以及《為要尋一個明星》《月下待杜鵑不來》等抒情詩作,多維度呈現(xiàn)徐志摩的恣肆才華與深邃情思。其詩歌和散文題材廣博,行文灑脫不羈,語言瑰麗絢爛,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書生動展現(xiàn)了徐志摩融貫中西文
本書是近現(xiàn)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選,精選了朱自清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百余篇,既包含《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也收錄《論氣節(jié)》《論雅俗共賞》《論氣節(jié)》等針砭時弊的評論隨筆。這些作品寄托著作者的真情實感,通過平易的敘述表達出來,筆致簡約親切,讀來娓娓動人。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風
本書由余秋雨先生親自作序、甄選篇目、全新結集出版而成。全書分為四輯:路記逸思自己心碑,收錄了余秋雨代表作《文化苦旅》中的經(jīng)典篇目《都江堰》《道士塔》《抱愧山西》《風雨天一閣》等,以及其近年來的散文新作《天地元氣》《門孔》《我和妻子》等共56篇,另附余秋雨序一篇及余秋雨文化檔案。這些篇目全面反映了余秋雨多年來文化、文學以
《相逢可曾是故人》是作家裘山山的一部精選散文隨筆集,收入其創(chuàng)作的散文作品三十篇,共十萬余字,分為追憶故人萍水相逢讀史札記三輯,既有她與周濤、劉靜、徐貴祥、朱蘇進、林那北、潘向黎等作家的交往,又有她對文天祥、瞿秋白、楊絳、王春翠等人的重新打量與沉思,還有與她擦肩而過的普通人的故事,于樸素流暢的語言中流露出濃厚的真情和真實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丁立梅寫作生涯里程碑之作,總銷量超120萬冊。從初版到如今的十五周年紀念版,持續(xù)以溫潤細膩的文字,治愈無數(shù)讀者心靈。十五年時光淬煉,近百篇美文盡情彰顯丁立梅特色的自然生活寫作風格,滿載舊時光的深情、人間點點滴滴的暖意、平凡人的真摯故事與四季流轉的自然詩意。此次十五年紀念版全面改版升級,作者傾力參
《先生素描》寫學問大家、當年的南京大學中文系三陳(陳痩竹、程千帆和陳白塵);寫給丁帆帶來求知啟蒙的掃地僧一樣的圖書館管理員;也寫專業(yè)外的大眾也熟知的先生們:范伯群、何西來、劉紹棠、潘旭瀾、錢谷融、孫中田、汪曾祺、王德威、王富仁、許志英、葉子銘、葉至誠、曾華鵬、章培恒、鄒恬…… 其中許多先生已
本書是著名作家梁曉聲先生解讀《聊齋》的文化隨筆。在本書中,作者對《聊齋》的文本特點、文學價值、人物性格、故事特色等進行了精彩評析,從《聊齋》隱喻的文字和內容線索中,尋找歷史的草蛇灰線,剖析當時中國社會的百樣情態(tài),捕捉描畫中國人尤其是中國文人的悲喜哀愁,以及埋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欲望。并從人性和道德的層面進行了深度挖掘?
《云朵的道路》是茅盾文學獎得主、清華大學教授格非的蕞新隨筆集,全書共收錄十篇文章。格非從對《包法利夫人》《左傳》等一眾世界名著的解讀出發(fā),結合人生經(jīng)歷與閱讀寫作隨想,談焦慮、談情感、談道路,懇切暢談當下年輕人的困惑。 面對規(guī)則與體制,個人選擇還有沒有意義? 在崇尚情緒穩(wěn)定的時代,做一個情感豐富的人有錯嗎? 如果人生沒有
梁曉聲是當代中國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著名作家。作為新中國的同齡人,他以豐富的社會生活閱歷和出色的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見證著新中國的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進步,被譽為時代書記員平民代言人。 《寫給親愛的同志》是一本散文集,屬于梁曉聲說人說事說人生書系中的一卷,收錄了《花兒與少年》《孩子和雁》《課桌課椅》《兒子、母親、公仆和水》等記錄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