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為作者多年詩詞研究之精華,以點帶片,用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地闡釋經(jīng)典詩詞,并提出了一些新穎的觀點,盡力避免老生常談。本書以時間為綱,上至《詩經(jīng)》年代,下至元曲。此書多用現(xiàn)代化視角來看待中國耳熟能詳?shù)墓诺湓娫~,討論了一些讀者好奇的問題,考必有據(jù),言之有物,以問題為導向來吸引讀者閱讀。此書文筆清新又不失通俗,用詞老練又
本書稿主要對明中期戲曲在創(chuàng)作主體、主題選擇、體制、語言風格等方面出現(xiàn)的許多新變化進行論述。共五章,第一章《曲家論》考察了作為明中期戲曲創(chuàng)作主體的曲家的情況;第二章《主題論》通過分析教化劇、風情劇、政治劇、宗教劇、文人劇等幾類劇作在主題取向方面的特點;第三章《體制論》通過與元雜劇比較,分析明中期雜劇的新變特征;第四章《觀
“朦朧詩”已經(jīng)成為詩歌史和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其價值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同,但關于其如何發(fā)生、何以發(fā)生的研究卻一直不夠系統(tǒng)和深入。本稿件采取外部研究與內(nèi)部研究、文化研究與文本分析相結(jié)合的方法,從文化生態(tài)、發(fā)生學及美學、文化政治等角度對“前朦朧詩”進行觀照。分上下兩編,上編:“前朦朧詩”的歷史與社會學尋蹤,下編:“前朦朧詩”
書稿共分八冊,以《宋史·藝文志》著錄北宋小說為依據(jù),收集歷代官私書目、序跋、評論等各種相關資料,不收原著佚文。所收北宋文言小說共六十六部,基本按《宋史·藝文志》的排列順序整理。每部小說的集解,先標明《宋史·藝文志》著錄原文,再列歷代官私書目、序跋、評論等內(nèi)容。每部小說集解后均有按語,對小說作者生平、作品成書年代、版本流
五代十國雖然戰(zhàn)亂頻繁、社會動蕩,但在文學創(chuàng)作尤其是小說創(chuàng)作方面仍留下了許多值得研究的珍貴史料。因新、舊《五代史》均未設《藝文志》或《經(jīng)籍志》,為梳理五代小說著述情況,書稿以陳鳣《續(xù)唐書·經(jīng)籍志》為主要線索,以顧櫰三《補五代史藝文志》、宋祖駿《補五代史藝文志》、汪之昌《補南唐藝文志》為輔,輯錄上述四種清人補志著錄小說的相
書稿共分七冊,以《舊唐書·經(jīng)籍志》(著錄14部)、《新唐書·藝文志》(著錄123部)、《續(xù)唐書·經(jīng)籍志》(著錄30部)等著錄小說書目為依據(jù),收集與這些小說相關的各種文獻資料,包括小說作者生平事跡、小說作品序跋、評論、歷代官私書目等。所收資料僅限于古文,近人用古文或淺近文言撰寫的研究成果,以1949年10月1日為斷,此后
鄭州地處中原腹地,歷史源遠流長,作為華夏文明搖籃,曾吸引眾多文人墨客留下詩篇。本書即為一部匯集與鄭州有關的古代詩詞的讀物。本書以時間為序,自先秦至清代,選取了出生于鄭州、長期居住于鄭州、仕宦于鄭州、歸葬于鄭州、祖籍為鄭州等的作者的詩詞作品,共200余首。每首詩詞由原文、注釋、賞析三部分構(gòu)成,注釋部分介紹每位作者的生平事
本書中主要內(nèi)容均為作者在大學、中學講授《雷雨》、思考《雷雨》的結(jié)晶。作者在大量搜集整理關于《雷雨》的發(fā)表、演出、文學史評價等資料的基礎上,以文本細讀的方式,探索闡釋《雷雨》的可能性,深度分析了《雷雨》里的四位老一輩人物角色:周樸園、周蘩漪、魯侍萍、魯貴,并以話劇劇本文本為中心,結(jié)合舞臺演出(非文本中心),從語言、舞美、
本書是黃坤堯研究嶺南近代詩詞史的專著。全書對嶺南近代詩詞史上的一些重要詩人、詞人的作品專集、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內(nèi)涵、藝術特色、詩學理論、詩學體系、詩人群體、交游軌跡、刻印情況、版本源流以及“嶺南詩派”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和深入的研究。書中尤重對嶺南近代詩詞文獻的發(fā)掘,解決了嶺南詩史上的許多重大問題,其所論述之嶺南詩學,具
本書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說,該書觀點新穎,立論精辟,自成體系,特別是書中提出的三重境界說一直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重視。本書是中國古典文藝美學史上的扛鼎之作,讓讀者輕松地走進王國維的文藝美學思想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