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學概論》主要是對華嚴宗(學)進行概論性介紹。書中按歷史、人物、典籍、思想的分類,將整篇教材分為四個篇幅:由歷史,明華嚴學之來處;由人物,知華嚴學之傳承;由典籍,解華嚴學之所依;由思想,達華嚴學之旨趣。從而使讀者了解并掌握華嚴宗及華嚴學的發(fā)展歷史;了解并熟悉華嚴宗祖師人物及與華嚴宗發(fā)展密切相關人物的生平、思想;了解
本年譜記載了譜主弘一大師李叔同一生的事跡。該書首版于1944年,由中日文化協(xié)會上海分會鉛印出版,1992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了該書修訂版即《新譜》。修訂版訂正了首版中的不少史實和文字錯誤,并在內(nèi)容上做了較大增補與充實。該書條理清晰,內(nèi)容詳實,出版后在文化學術界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成為了解李叔同生平事跡及相關歷史真實情況的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理論指導,參考《格登·洛桑華丹傳》等一手資料,全面研究其人:以其書信文獻中涉及的相關人物傳記和社會背景作為切入點,運用田野調(diào)查、文獻學、文本解讀和文學鑒賞等研究方法,從五大章節(jié)對作者的書信文獻進行整理和分析,做了較為全面的研究。
《法界寶藏論》是元代佛學家隆欽冉堅所作。該論行文磅礴,內(nèi)容宏大,是藏傳佛教寧瑪派教理、教法、竅訣所依據(jù)的根本大典。本次出版的文本是佛學家丹貝旺旭對《法界寶藏論》所作之注疏的漢文譯本。此注疏為自《法界寶藏論》問世以來,佛學界所公認的最為詳盡的注疏。本書采用藏漢對照方式,一套五卷,其中第一卷為《法界寶藏論》本論,第二卷至第
認識他人難,認識自己,更難。在生活或工作中,每個人或多或少會陷入這樣的困惑:我是誰?我為何會成為今天的我?我該往哪里去?……碧特萊斯的《九型人格完整版》,為我們認知自我性格、實現(xiàn)心靈成長,提供了一張清晰的導覽地圖。它深入而全面地解析了九大性格主型、二十七種副型的特質(zhì)和運作模式,揭示隱藏在大相徑庭性格之下的深層動機和形成
本書通過時尚女主編徐巍和禪者林谷芳的問答和對談,向大眾讀者闡釋禪的真意,拋開對禪的誤解,探尋禪與愛情、親情、友情之間的關系,并用禪來闡釋個人成長、自我認知、生命境界、周邊環(huán)境等各式生活中的問題。以時尚女主編叩問禪師的方式,從極具普遍性的俗事煩擾、生命困惑切入,用通俗易懂的表述,勾畫如何以禪之智慧,修得紅塵中的自主。
本書是成尋渡海入宋所寫日記,共八卷十一萬余字,記錄其于1072年搭乘商人船只入宋,巡禮天臺山、五臺山等地,并前往開封,后返回明州的經(jīng)歷。1073年,成尋命弟子攜帶所求佛經(jīng)等返回日本,日記亦此時帶回。其中所記內(nèi)容,涉及宋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史料價值非凡。
1866年,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仁山居士(18371911)刻成《凈土四經(jīng)》,標志著金陵刻經(jīng)處的創(chuàng)立,其刻版印經(jīng)事業(yè)一直延續(xù)至今;經(jīng)過歐陽竟無(18711943)、呂澂(18961989)等幾代人的苦心經(jīng)營,已成為海內(nèi)外聞名的文化機構(gòu),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雕版印刷技藝200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人類非物質(zhì)文
本書被公認為是有關玄奘生平之著作的杰作,是了解和研究玄奘大師的書。楊廷福先生自述:這部年譜屬筆于一九五九年,筆者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于一九六五年。十年浩劫,幸存天壤。本書體例:每一年(600664)下分譜主事略和有關人物與大事;文獻、注釋等,采用小字夾注的形式。本書不僅對玄奘大師的求學、西行、翻譯、講學、師承、學問等
本書是對敦煌草書寫卷《法華玄贊》卷五進行釋錄、?。《法華玄贊》由窺基撰寫,從法相唯識學立場解釋《法華經(jīng)》。文中主要援引世親所作《法華論》,此外還引用《瑜伽論》、《攝大乘論》、《辨中邊論》、《大智度論》等唯識學論著,并廣泛征引《大般若經(jīng)》、《華嚴經(jīng)》等經(jīng)書。在注解時并征引《說文》、《切韻》、《玉篇》等唐前字書,對漢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