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戊戌變法”領袖,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中國近代史上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于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jīng)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顯著,是近現(xiàn)代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本書全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省瀏陽縣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在國家危難之時,他不避生死,積極投身于改革變法之中在變法失敗之際,他不畏死難,慷慨就義,胸懷興國濟世之心,愿為變法流血的一人。他用自己的死閃耀了百日維新的光彩,點亮了反帝愛國的曙光。梁啟超評價他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譚嗣同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
本書內容包括:嚴譯《天演論》與“沙聚之邦”的社會問題——在“閩都文化與中國現(xiàn)代化”學術研討會上的發(fā)言;侯官新學述論;走向富強與叢林法則:嚴復思想再估計;嚴復論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中國第一位現(xiàn)代思想家嚴復;嚴復的傳統(tǒng)文化情懷及其臺灣情緣;嚴復“教育救國”思想再認識;嚴復“群己”觀語義闡釋等。
《己亥1839:龔自珍的一次遠行》是一本講述龔自珍生平的小傳,是當代學者余世存用典雅別致的現(xiàn)代漢語,化身龔自珍所做的抒情性獨白。通過對《己亥雜詩》的詩化演繹,拼接、復刻出龔自珍在己亥年間的心靈地圖,其中既有余世存對龔自珍的全面研究和深刻理解,也有余世存本人面對世道人心的感悟。全書分為八個篇章,“緣起泉涌”“辭官出京”“
《訄書》系章太炎先生的代表作,共收入章氏論學、論政的文章六十余篇。這一宏篇巨著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地位。該書內容博大精深,章太炎不僅系統(tǒng)地考察了中國古代各種學說,對哲學、宗教、社會學、語言文字學、歷史學等諸多領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還詳細探討了當時中國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及社會改造方案。本書以流傳較廣的《
本書系作者2015年以來圍繞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探索和思考。內容共分三個部分,上篇涉及新時代下思想史學科建設、學科打造、歷史書寫以及在“大數(shù)據(jù)”視野下的定位與研判等;中篇則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走向、歷史譜系以及新時代下的五四精神做了定調與分析;下篇則從實證角度,對五四時期的思想進行了回眸與深挖,五四在人物的交叉互動、記憶
本書是梁啟超得意門生吳其昌的絕筆之作,憑借信而有證的史料秉公立論,繼承了梁氏筆鋒常帶感情的文體風格,準確地勾勒了梁啟超的政治生涯,將梁啟超的生平與政治生涯置于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中,深刻展現(xiàn)了從鴉片戰(zhàn)爭后到戊戌變法失敗這半個世紀間中國人民的覺醒與奮斗、抗爭與失敗,字里行間飽含著深深的家國之痛,發(fā)人深省。通過本書,我們不僅
本書輯錄嚴復關于政治、經(jīng)濟、法制、社會、教育、治學、倫理、家國等方面語錄百余條,逐條注譯,并以嚴復照片及相關書法作品為配圖。
這是一本人物傳記,以紙上紀錄片的形式,講述梁啟超1912年自日本歸國后寓居天津,直至在天津去世的往事。作者以車站、快槍、歸來、覓渡等十個主題場景來展現(xiàn)梁啟超在天津的文化和家庭生活,通過記錄梁啟超與當時文人、政客、軍閥之間的交鋒往來,從側面反映近代天津的歷史風云,著重刻畫梁啟超在天津時的人物形象。本書擬用當時視角還原歷史
本書內容包括:藝術是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美術與科學、美術與生活、書法是最優(yōu)美、最便利的娛樂工具、書法在美術上的價值、孔子之人格、“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