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爆發(fā)于中國東北地區(qū)的日俄戰(zhàn)爭,對東亞乃至世界的地緣政治格局影響至深。本書收錄的一百余幅圖片,均選自云志藝術館的藏品,分別為日軍隨軍攝影記者和歐美的戰(zhàn)地記者所拍攝,為迄今日俄戰(zhàn)爭珍貴也是豐富的影像記錄。本書由著名文史作家、《晚清三國》的作者李潔擔任撰述,對收入的每一幅照片均做了嚴謹、詳實而精彩的解讀,以圖文互見
ASTUDYOFTHEHEPHTHALITEHISTORY是同作者《嚈噠史研究》一書的英文版,是作者研究嚈噠史的專著。 嚈噠初是北亞一個弱小的游牧部族,四世紀七十年代遷往中亞,以后日益強大起來,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征服。極盛時期的嚈噠國幅員遼闊,除領有大部分中亞地區(qū)外,還一度占有波斯和印度的大片領土。從五世紀三十年代末嚈噠人
A STUDY OF THE SAKā HISTORY(塞種史研究)
本書收錄了大量珍貴的采訪資料和精彩的戰(zhàn)地照片,為了解黨報駐外記者的特殊工作,把脈中東時局的歷史變遷,感知國際視野下的中國穩(wěn)步發(fā)展,啟發(fā)人們對戰(zhàn)爭與和平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生動的視角。
該書承襲了俄羅斯史學一貫的實證主義傳統,立足于大量翔實的原始檔案文獻,從俄方視角闡釋俄日戰(zhàn)爭的根源、戰(zhàn)前準備、戰(zhàn)爭的進程及后果,同時立足于國際視角深刻剖析影響雙方的外交和軍事決策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全書分為外交和戰(zhàn)爭兩大部分。外交部分分析了俄日戰(zhàn)爭前俄羅斯帝國在歐亞兩洲的情況;戰(zhàn)爭部分主要從俄國的角度分析這場戰(zhàn)爭的具
櫻花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的國民之花。五瓣的一重花染井吉野是櫻花的經典形象,但這并不是日本的天然櫻花。染井吉野不僅塑造了近現代日本的城市景觀與賞花風俗,更帶來了所謂日本人的精神。近代日本在追尋自身民族性與文化價值時,從這種櫻花中提取了高潔齊開齊落短暫而絢爛等精神特征,并將之賦予整個國家。這種初僅出于觀賞目的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
本書是山東大學日本學研究的最新論文成果,結集成書稿,分為語言文學篇、歷史文化篇、政治經濟篇、日語教學研究篇等。在區(qū)域與國別研究大背景下,部分論文涉及文學、歷史、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在日本學研究的范疇內,實現了一次學科交叉與學科融合的。書中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收錄了斯賓塞《教育論》近代中日首譯本譯詞對比研究、寶志形象及其觀
日本,緊湊、同質、緊密團結,害怕無序;美國,龐大、開放,害怕經濟危機,不斷謀求國際市場。本書即講述了自1853年以來這兩個國家之間的分歧、沖突、戰(zhàn)爭與合作,以及其背后的愛恨故事。通過運用美日兩國的文獻材料,拉夫伯爾為我們呈現了重新武裝日本背后的曲折、現代美日貿易談判中的緊張、日本在為美國巨額赤字提供資金方面的持續(xù)重要性
回溯古老時代,將亞洲看作是人類文明誕生之地其實并不過譽。亞洲早期的農耕民族先于整個世界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進而出現了早的政治雛形、中央國家,幾乎事事都走在了世界的前頭。亞洲引領著世界的發(fā)展,或者可以說,在漫長的歷史中,亞洲就是歷史的代名詞。 勒內·格魯塞是亞洲史研究界的泰斗,對于亞洲歷史的研究,格魯塞選擇了
與其他民族文化相比,日本文化充滿多樣性和矛盾性,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本書的重點不在于解讀和定義日本表層文化現象,而是側重介紹日本的自然風土、歷史演進、社會形態(tài)、語言特點以及一些民俗現象,通過厘清文化生成的土壤和演進的軌跡,反觀日本文化的生態(tài),為加強認識日本文化的本質、理解日本文化的現象提供一個較為客觀而便捷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