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蘭德爾·施韋勒的代表著作之一,提出了制衡不足理論學說,是研究國際關系中制衡理論必讀的經典作品之一。本書論述了為什么歷史上的各個國家經常會低估它們的生存所面臨的威脅?為什么一些國家能夠有效地動員其物質資源以制衡威脅,而另一些國家則無法做到?“制衡不足”現象是國際政治當中一種司空見慣卻少有研究的行為;诖,本書提出
本書是中國與全球治理叢書中的一本。作者余博聞是政治學博士,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講師。進入新千年以來,隨著國際政治力量的分化重組和國際問題的復雜化,全球治理體系不斷面臨變革壓力。既有研究或是關注全球治理的正式制度,或是關注宏觀理念,而未能聚焦方案變革這一“深度變革”現象。也正因為此,我們也缺乏關于全球治理深度變
本書主要選編了涉及中國外交的一些重要文獻,如黨和政府在外交領域的重要政策文件、中外條約、聯(lián)合聲明、聯(lián)合公報和有關中國領導人重要外交活動的新聞報道等,每章所選資料從3篇到6篇不等。所選取的資料在時間上從1949年至2017年,共60篇。在選取這些資料時編者盡量做到來源權威準確,并標注了每篇資料的詳細來源。本書可以作為大學
本書分為“總報告”“成渝都市圈篇”“功能設施篇”“國際要素篇”“友城交往篇”“國際服務篇”“成都2022年大運會篇”“經驗借鑒篇”8個章節(jié),圍繞成都國際交往、城市治理、都市圈建設、區(qū)域一體化發(fā)展、城市經貿發(fā)展等議題,探討新形勢下如何更好踐行新發(fā)展理念,把成都建設成為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其中,“經驗借鑒篇”主
本書共四章,內容包括: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人類文明形形態(tài)的邏輯之態(tài)、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價值之基、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實踐之維、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實現之蘊。
印度與中東(西亞)是人類古代文明的兩大發(fā)源地,兩者山水相連,文明交往高峰迭起,經年不斷。20世紀以來,印度與中東國家面臨殖民壓迫和統(tǒng)治、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滲透等嚴峻挑戰(zhàn),努力謀求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經過多年積累,21世紀的印度與中東國家關系呈現出政治、經濟、軍事、安全“四角齊全”的嶄新格局,全面發(fā)展雙邊關系成為雙方有效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后疫情時代的交互影響下,全球安全治理出現了新的態(tài)勢,這種新態(tài)勢主要是非軍事與非典型政治領域的新的安全威脅,即非傳統(tǒng)安全為特征,如網絡安全、數據安全、衛(wèi)生安全、生物安全、生態(tài)安全、能源安全、輿論安全、智能安全等,這類威脅是人類社會以往并未遇到過的。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力量和新興大國,在全球安全治
本書討論了中國崛起將會如何影響和塑造世界秩序,尤其是中國內部的憲制秩序將會如何外溢到國際秩序之中,與美國和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發(fā)生融合與碰撞。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間的分歧,不僅是當今世界政治的主線,也反映在各國國內政治的不同領域。未來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進步,也將會沿著這兩條路徑分別實現。
在造就新世界方面,一帶一路厥功至偉,其全部活動本身,不僅是一股波瀾壯闊的歷史性變革力量,而且是通向和平與繁榮的穩(wěn)定發(fā)展之錨。在過去個十年間,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項目延伸到了五大洲各個角落,足跡遍及160多個國家。當地社會深受其益,在開展五通和項目落地的過程的同時,深切感受到源自中國的經濟動力,也體悟到與以往各種全球化運動大
中美世紀博弈的序幕已經拉開,它關系到整個世界的走向和命運。美國推動的大國競爭在很多方面具有新冷戰(zhàn)意味,競爭會否淪為沖突,全球為之憂心。中國如何應對,考驗戰(zhàn)略智慧。一帶一路旨在促進共同發(fā)展、合作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體現了以互聯(lián)互通為導向的經濟外交思維。然而,美國卻將一帶一路安全化,試圖在亞太、中東、非洲、拉美等地區(qū)展開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