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中國地質學會2020年報》,由中國地質學會秘書處整理完成。闡述了2020年,中國地質學會始終認真落實黨中央對科技社團工作的新要求,在中國科協(xié)、自然資源部、第40屆理事會和學會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改革創(chuàng)新,主動作為,在推進地質科技進步,助力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促進人才隊伍建設,服務地勘行業(yè)轉型以及服務廣大會員等方面均取得了
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元素不斷結合以適應特定的位置、深度和溫度,終形成礦物。在這一過程中,礦物猶如黑匣子,記載著地球的歷史和演變,記錄了地球系統(tǒng)科學的豐富信息,成為了人類解讀地球密碼的鑰匙!兜V物家族》從梳理礦物學發(fā)展歷史、介紹礦物的基本性質入手,聚焦幾類重要的礦物家族,以通俗、活潑的文字、精美的圖片、細致的手繪圖稿
本書主要介紹了8個巖石物理實驗,闡述了如何利用超聲波的激發(fā)、接收和在各種介質中的傳播過程,如何通過對各種模擬和真實巖石樣品縱橫波速度和衰減測試,了解巖石的內(nèi)部性質對巖石彈性的影響,以及波在有限大樣品中的傳播、孔隙度與速度的關系、巖石的各向異性、橫波分裂、飽和流體中的慢縱波等。幫助讀者對巖石物理學中巖石物理模型有更深的認
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紅軍長征,艱苦卓絕,可歌可泣。國內(nèi)外無數(shù)文人學者曾從不同角度刻畫和解讀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此書通過探討長征路上的地質特征及其背后的形成機制,來解讀長征作為一次戰(zhàn)略大轉移,其背后的深層次軍事考量。紅軍為什么寧愿付出巨大犧牲都要選擇爬雪山、過草地;又為什么要跨越十一省,最終會師于中國西北部地區(qū)?萬里長
本書介紹作者近年來有關CO2等流體作用下頁巖力學特性變化規(guī)律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著重討論CO2等不同流體與頁巖的相互作用,不同流體分別是:水和鹽溶液、亞臨界/超臨界CO2、亞臨界/超臨界CO2+水、亞臨界/超臨界CO2+NaCl溶液。通過單軸壓縮和三軸壓縮試驗獲得不同浸泡條件下頁巖力學特性的變化規(guī)律,并建立不同流體作
本書以火成巖巖石學及巖石大地構造學為理論基礎,選取揚子西緣新元古代四組典型花崗巖體及巖石組合(包括水陸高Mg#閃長巖、寬裕茨達過鋁質花崗巖、大陸Ⅰ型花崗閃長巖-花崗巖和攀枝花-鹽邊地區(qū)輝長閃長巖埃達克花崗巖-A型花崗巖組合)進行系統(tǒng)的野外地質、巖相學、LA-ICP-MS鋯石U-Pb年代學、全巖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
本書依據(jù)地球系統(tǒng)科學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時代新型地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對貴陽地區(qū)地質特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描述,圖文并茂;谝酝巴鈱嵺`教學經(jīng)驗,結合學科發(fā)展態(tài)勢研判,對地質認識實習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了梳理,詳細介紹了貴陽地區(qū)地質概況、地質認識實習的基本知識,對貴陽地區(qū)地質實習的教學路線、綜合考察路線等進行了規(guī)劃和分析,并闡述
本書通過對阿拉善地塊西南緣,龍首山地區(qū)12處巖漿巖和混合巖淺色體進行巖相學、鋯石U-Pb-Hf同位素、全巖的元素地球化學、全巖的Sr-Nd-Pb同位素研究,厘清龍首山地區(qū)各期巖漿活動的年代、巖石成因和源區(qū)性質,揭示龍首山地區(qū)的巖漿-變質事件序列,以及該區(qū)域的構造演化和深部動力學過程。在此基礎上,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為探
本書主要從地質角度來洞見黃山之美,分為三章:第一章黃山的前世今生,主要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闡述黃山的形成及演化;第二章百變黃山,是從奇峰、怪石等宏觀角度來理解黃山的美;第三章微觀黃山,主要從礦物、巖石等物質組成的微觀角度來認識黃山。本書以期通過黃山地質方面相關知識的介紹,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更好地服務于當前美麗中
《二維蒙脫石制備與功能化應用》系統(tǒng)介紹從蒙脫石到二維納米片再到二維蒙脫石功能化應用的全過程!抖S蒙脫石制備與功能化應用》闡述蒙脫石水化膨脹過程及機理,介紹循環(huán)冷凍-解凍二維蒙脫石制備、二維蒙脫石表面水化膜厚度測量等新方法;梳理二維蒙脫石的形貌特征、表面電動性質、穩(wěn)定性及流變性能;闡述蒙脫石納米片功能化設計及組裝調控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