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個月取得天下,三個月統(tǒng)一全國,十余年海內(nèi)大治。這樣的成就,中國歷史上唯有隋文帝楊堅一人!作為一個帝王,在楊堅身上,我們讀到的不僅僅是赤光滿室、五柱入頂?shù)日纨執(zhí)熳拥某錾愊,也不僅僅是天命所歸式的雄主能臣風云際會的傳奇,更多的是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冷靜的頭腦、堅強的意志、精準的遠見、無懈可擊的戰(zhàn)略謀劃,以及高手如林的團隊建設。因
《三國志》作為“前四史”之一,是一部在中、日、韓等漢字文化圈中影響極其廣泛的史學經(jīng)典著作,對東亞乃至世界都有重要影響力。歷代關于《三國志》的相關考辨、研究著作也極為可觀,是《三國志》研究的基礎性典籍。本書主要收錄歷代對《三國志》校注、考論、考訂、評議的傳世古籍。遴選收錄中國古代及近代關于《三國志》考論、考訂類文獻共26
《魏晉南北朝通史》是岡崎文夫的代表作,當它在1932年出版時,甚至中國國內(nèi)也沒有關于這一時期的斷代史專著。這本著作極大影響了日本的中國中世史研究。全書分為內(nèi)、外二編,內(nèi)編為六朝政治史的概說,分魏晉時代、東晉五胡時代、南北朝時代(南朝篇)、南北朝時代(北朝篇)四章,主要探究魏晉南北朝時代權力的遷移;外編則分為“魏晉文明”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曹魏、蜀漢、東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jù)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官一職,故自行采集,僅得十五卷。陳壽前半生是在蜀漢度過,入仕
《話說五涼·歷史篇》以五涼時期的基本史實為線索,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話說體”講述五涼歷史。既尊重基本史實,又注意可讀性,既有宏觀的場景描寫,也有細致入微的微觀事件剖析,文筆流暢,敘述生動,深入發(fā)掘了五涼歷史文化的當代價值,有利于進一步宣傳涼州歷史文化,對深入挖掘武威乃至河西地區(qū)歷史文化資源、服務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有積極
文景之治堪稱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之治”,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治國理政的楷模。但其中的過程并非人們想象的充滿盛世歡歌,而是充滿了艱難曲折,甚至還有血與火。本書以全新視角解密文景之治的歷史全過程,既能豐富人們的歷史知識,也能引發(fā)讀者對國家治理的思考。
《戰(zhàn)國策》由西漢劉向根據(jù)國家藏書室中的多種抄本整理而成,分為東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等策,主要記載了二百四十多年間各國在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以及策士們在游說諸侯或相互辯難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對后世產(chǎn)生了長遠影響!稇(zhàn)國策》原文各章并無標題,有的本子用各章首句作為標題!稇(zhàn)國
《三國志》由西晉史學家陳壽編撰,是記載三國時期魏、蜀、吳的紀傳體國別史。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形式上,《三國志》主要以本紀、傳為主,沒有表和志;內(nèi)容上,陳壽對史實經(jīng)過認真的考訂、慎重的選擇,并且不妄加評論,這使《三國志》擁有了文辭簡約的特點,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點。后經(jīng)裴松
《后漢書》由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主要記載了從光武帝建武元年(25)起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曹魏代漢止,東漢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分為十紀(記歷代帝王之事)、八十列傳(記重要人物言行事跡)和八志(司馬彪續(xù),記典章制度及其沿革)!逗鬂h書》結(jié)構嚴謹,編排有序,敘事生動,簡明周詳,是一部杰出的私修斷代正史。
隋唐盛世是公認的中國古代歷史的巔峰時期,然而其產(chǎn)生也絕非偶然。在隋唐之前的南北朝后期,尤其是從北魏分裂(公元534年)到隋朝一統(tǒng)(公元589年),這段五十余年的歷史,長期被隋唐盛世的光環(huán)所淹沒,這段歷史表面上看似混亂而黑暗,但在混亂中卻醞釀著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契機。本書圍繞南北朝最后五十余年的歷史展開敘述,也就是北魏分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