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公彥《周禮疏》是《周禮》學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是連接漢、清兩代《周禮》學的橋梁。然迄今為止,學界對賈疏全面深入的研究卻顯得十分薄弱,且對其評價也意見不一。有鑒于此,本書擬從文獻學角度,以作者及文本考據(jù)為基礎,從學術史的角度探討賈疏與前朝舊疏的繼承關系以及對后世《周禮》研究的影響,以彰顯是書在《周禮》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和
《春秋學研究》由同濟大學曾亦教授與復旦大學郭曉東教授主編,為國內(nèi)首本以春秋學作為研究對象的輯刊,此為第四輯。此輯共收文章16篇,分5個欄目:公羊發(fā)微類4篇,三傳通論類4篇,春秋學史類6篇,書評書訊1篇,典籍整理1篇。30余萬字。此輯所收文章論題較為新穎,如春秋配偶等級制度、黃仲炎《春秋通說》、胡銓《春秋集善》、道南《春
此輯收錄十七篇論文。內(nèi)容涉及中華傳統(tǒng)祭禮,儒家讓的文化,春秋執(zhí)政卿的文獻意義,《莊子·人間世》的幾個疑難問題等研究領域。如清華大學歷史系彭林的《中華傳統(tǒng)祭禮封建迷信說辨疑》、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李小成的《<周易>所見器物考略》、北大哲學系鄭開、馬卓文《黃帝書:源流考證與學派歸屬》等文。作者均為該研究領
《尚書》是公認中國最古老的經(jīng)典之一。《尚書》的內(nèi)容包括虞夏書、商書、周書等,內(nèi)容涉及上古的相關史事,也保存了中國人的政治理想和文明追求。本書是傳統(tǒng)儒家經(jīng)典《尚書》的導讀,包括《尚書》導讀、《尚書》集傳(包括晉傳《古文尚書孔傳》和宋蘇軾《東坡書傳》),并節(jié)選《師伏堂叢書》本《尚書大傳疏證》部分篇幅影印附于書后,以期為讀者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國別體著作,在小學、文學、史學等領域有無可替代的研究價值,自問世以來,注者紛紜,至三國韋昭而大成,嗣后研習《國語》者,莫不取徑;韋昭之后,有建樹者以清儒為最,著作疊出;民國迄今,諸先達繼作不輟,成果豐富。 《國語校注》即是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新出材料的前提下,以匯校、集注等方式對《國語》及韋昭
專著,鄖國,是先秦時期江漢地域的古老諸候國。本書在對鄖國史料深入研究探討的基礎上,在省社科院劉玉堂院長指導下,推出類似《楚史》的通史,作為地域文化探源工程的新成果。本書以鄖國演變脈絡為紐帶,對鄖國起源、鄖國演變、鄖國興亡以及鄖國文化融入楚文化的歷史進程作系統(tǒng)性探究,力求從歷史演變過程和社會文化律動兩個方向,探究鄖國發(fā)展
《尚書》是儒家“五經(jīng)”之一,又稱《書經(jīng)》,是我國首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自漢代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jīng)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經(jīng)大法”,在歷史上有很大影響。本書為傳統(tǒng)文化讀物,古代儒家經(jīng)典名著,為經(jīng)久不衰的
在省委宣傳部關于“持續(xù)打造出版精品”精神的指導下,積極落實“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推出一批展現(xiàn)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讀物”的指示精神,打造“大家學術文庫”系列圖書,此次申報為第一輯。該系列圖書涵蓋了20世紀初至中期的知名學者,如舒新城、王國維、傅斯年等學術大家
《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末期吳、越兩國攻伐爭霸之事!端鍟そ(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郡齋讀書志》都著錄為十二卷,宋以后殘缺。今傳世本《吳越春秋》僅十卷,前五卷記吳事,稱“內(nèi)傳”,后五卷記越事,稱“外傳”!秴窃酱呵铩肪幣攀肥螺^為系統(tǒng),但因多有神仙怪異,復加以作者的主觀色彩,不類信史,反類小說,但部分記載頗有特色。《越絕
北京大學閻步克教授在書中圍繞《周禮》六冕制度及其對歷代冕制的影響,探討了服飾禮制與政治權力的關系。他指出,六冕并非真實的周朝禮制,而是《周禮》的建構,具有“君臣通用”的特點;后代各王朝在宗經(jīng)、復古思潮推動下,重新采用古冕,同時從尊君、實用出發(fā),立足現(xiàn)行品位結構而調(diào)整古冕等級,理性化與世俗化傾向最終導致了“服周之冕”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