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天心區(qū)歷史悠久、商貿繁華,文教昌盛、人才輩出,這里曾長期是長沙乃至湖湘地區(qū)的政治、文化中心,是長沙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深入挖掘天心區(qū)豐富多樣的文旅資源,概括提煉出具有辨識度的“天心價值”,即古城長沙之根、湖湘文化之源、血性“鐵城”之魂、革命勝地之光、湘城商貿之盛,全書按此分為五章。每章相應介紹天心
本書為蘇州市考古研究所(蘇州考古博物館)編撰的文物考古圖錄。所收錄文物全部為科學考古發(fā)掘出土品,有明確的出土地層和單位,故時代明確。共收錄394件器物,按時代分,有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崧澤、良渚文化,馬橋文化,西周、東周直到唐宋元明,其中以新石器時代和宋代遺物為大宗;按材質分,有陶器、玉器、石器、銅器、骨器以及玻璃器、
此書稿系敦煌研究院建制以來80年工作成就回顧性總結性的資料匯編,同時也是紀念習近平總書記敦煌研究院座談會5周年的匯總資料。此書稿分“機構建制和歷史沿革”“保護研究”“學術研究”“文化弘揚”“管理服務”“黨的建設”六大部分,以時為序地系統(tǒng)、全面地回顧了80年來的成就,重點突出“十八大”以來敦煌研究院工作的新成就、新形象與
藝術風尚是指人們在特定歷史時期內,對某種器物或流行樣式一時的崇尚,它以一定的藝術形式或載體,表現(xiàn)人類創(chuàng)造者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意識形態(tài)。本書稿以明代青花瓷的藝術風尚演變作為切入點,通過梳理明代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以景德鎮(zhèn)御器廠(1369—1643年)生產的青花瓷為主要考察對象,來追尋青花瓷藝術風尚演變中的文思、器技、紋飾等
本書稿共分為七章,內容包括紅山的組成、紅山的形成、中生代的紅山、新生代的紅山等,從紅山文化的首次發(fā)現(xiàn)地與命名地——內蒙古赤峰市紅山的物質構成入手,詳細論述了紅山自3.85億年前形成以來所見證的生物演化、海陸轉換、山脈隆升、環(huán)境變遷、文化更迭,使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紅山獨特的地質特征和豐富的歷史文化。紅山文化是多元一體的
該書以武漢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媒介,通過“暗香浮動——元青花四愛梅瓶特展”“花開并蒂梅韻江城——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博物館藏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聯(lián)展”“鐘聚祥瑞郢王史話——鐘祥明郢靖王墓出土文物精品展”系列展覽,從展覽的策劃、文案設計、藝術設計等方面進行圖解。
本書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編,是一部主要反映廣西文物、考古和博物館研究的文集。本書設置了“文物鑒賞”“文博之窗”“文化遺產”等板塊,收錄博物館建設、展覽陳列、文物管理保護、文物鑒賞、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等方面的文博類科普文章17篇。各篇文章皆是作者根據(jù)廣西各地博物館館藏,或從獨具廣西特色的民俗文化出發(fā),或從史料典籍中抽絲
本書是一部考古學研究資料的影印作品。安特生1924年在西北調查時,發(fā)掘了一系列半山、馬廠期陶器,巴爾姆格倫作為安特生的助手,將安特生給予的半山、馬廠期陶器資料進行整理研究,于1934年出版了《半山及馬廠隨葬陶器》一書。該書對安特生發(fā)掘的半山、馬廠期陶器進行了詳細介紹,不僅是了解史前時期洮河流域彩陶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資料,而
本書收錄近200方散落在蘇州姑蘇區(qū)、吳中區(qū)、吳江區(qū)各處的碑刻,這些碑刻往往散落民間,湮沒無聞。作者逐一釋文。通過點校和研究,揭示歷史和背后的故事,使得書寫在石碑上的史詩躍然于讀者眼前。
《新德里國家博物館中的敦煌藝術》是現(xiàn)今唯一一部關于敦煌海外流失文物印度部分的正式出版物,由印度學者羅凱什·錢德拉(LokeshChandra)和聶瑪拉·莎瑪(NirmalaSharma)以英語編纂,新德里國家博物館提供了約320幅圖片資料,2012年由印度NiyogiBooks出版社出版,目前全球范圍內也僅有這唯一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