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本中國非洲研究評論(2016)本期的重點是對非洲文學的推介以及中國學界這方面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旨在希望通過這個專期達到兩個目的,一,展示目前國內非洲文學研究的實績和水平;第二,就是對這個學科在大陸的過去三十年的發(fā)展狀況做一個反省的總結。本期共有如下欄目:(1)“中國的非洲文學研究”,本欄目包括幾個子欄目,一是各大
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即將迎來十周年院慶。在這十年間,非洲研究院的師生頻繁赴非洲各國學習、調研、考察、參會等。本書以大量圖片和充滿感情的文字,記錄了非洲研究院師生在非洲發(fā)生的故事和對非洲留下的印象。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在十年間取得了重大的進步和不凡的成績,曾得到劉延東副總理的夸贊。本書不僅是對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十
本書共包括12篇文章,主要內容包括:歷史問題研究,如17-19世紀越南南方華人研究狀況述評,從《柬埔寨王家編年史》看柬泰歷史關系的起源,泰國的民主化:一路顛簸到穩(wěn)定的民主發(fā)展;社會文化問題,如梵語在印度的現狀,伊斯蘭人道主義在本質上崇尚和平主義,它與現代性可以共存,保寧《戰(zhàn)爭哀歌》的國際影響與地位,巴基斯坦穆斯林婚姻陋
本書著重分析了非洲國家選舉活動的民主質量以及自由民主政體的核心制度。作者基于非洲國家的232次選舉活動建立了有16個變量的數據模型,并在對各種有關選舉活動的數據進行分析之后,對非洲的民主前景發(fā)出了一些相對積極的信號。本書不僅是對民主化過程進行比較研究的著作,也在很多方面有助于增進讀者對非洲政治的理解。
本書1940年英文版的首次出版,成為政治人類學作為人類學一個分支出現的標志。 本書是以非洲學派為代表的人類學家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于歷史非洲殖民地的田野研究成果,亦被視為結構功能主義的代表研究之一。書中各項研究展現出的非現代國家的政治體制動作方式及其在殖民化的轉型,對后來的政治研究及部族社會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本書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綱,客觀地對埃及三位不同時期的最高統治者納賽爾、薩達特、穆巴拉克啟動政治轉型的動因、轉型的策略、轉型的本質及轉型的成效和后果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指出埃及由傳統向現代轉換的政治發(fā)展歷程并非像本文假設的那樣是直線式的,而是充滿了不確定性。
本書以“中國企業(yè)在非洲:成效、問題與對策”為題,闡述了中國企業(yè)在非洲投資興業(yè)取得的成效、面臨的問題并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或建議;闡述了中國企業(yè)在非洲的經營狀況,并就面臨的困難、問題或挑戰(zhàn)提出應對之策;分析了2015年非洲政治、安全形勢和熱點問題,探討了非洲經濟形勢和市場走勢,剖析了大國對非洲關系特別是中非關系的新動向,
楊廷智編*的《贊比亞酋長制度的歷史變遷》介紹了,酋長制度是非洲國家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社會管理制度,至今仍然在許多非洲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古代,酋長是人類早期社會組織的首領,具有崇高的地位和神圣的權力。酋長制度大約在15世紀從西北的隆達王國傳入贊比亞,在之后的幾百年里向贊比亞各地傳播。古代贊比亞
本書題材豐富,既有針對發(fā)達國家對非戰(zhàn)略的分析,也有對美國在利比里亞隱蔽行動的揭露,還有對中國在布基納法索的民間合作的描述;此外,還有對中非地區(qū)和肯尼亞的考古調研,對非洲統一組織解決邊界問題的考察,對中非關系研究中國際話語權的剖析,針對亞非國家對非政策的比較,對國際援助體系的動因批判和理論評析,對“安哥拉模式”的探討,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