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了休謨理論所涉及的知覺、自我同一性、因果性、道德、政治和宗教等領域。休謨是英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還在世時便被尊為啟蒙運動的核心人物。
“差異”是當代激進思潮的關鍵詞。但究竟何種差異才是最本質的“異”?什么才是真正的、而非作為自我之鏡像的他者?這不僅關乎學院象牙塔內(nèi)的概念辨析,而且關乎我們何以構思一個全新的未來。鮑德里亞和紀堯姆的討論穿越異國風情、人機之別、兩性對立,將當代西方左翼的種種烏托邦想象消融在同一性中。面對形形色色的政治異見,鮑德里亞和紀堯姆
本書是法國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馬舍雷對斯賓諾莎《倫理學》第三部分“論感情”的導讀,對斯賓諾莎在“受感致動的情狀的起源與自然”的公理、命題、證明、附釋、繹理間的關系進行了梳理,并從概念、推理、推論的體系中,還原了斯賓諾莎對人的感情的唯物主義理解。
本書稿是一部系統(tǒng)研究吉登斯思想的學術著作。安東尼·吉登斯,英國社會學家,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批判精神與借鑒西方哲學、地理學等學派思想內(nèi)核的基礎上,構建結構化理論體系,成為社會哲學領域的影響人物之一。本書稿以吉登斯的著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系統(tǒng)梳理吉登斯結構化理論體系的基本概念、觀點和原理,分析歷史唯物主義與
本書分為生平和學說兩部分,內(nèi)容包括:青年與成熟期(1588-1628)、壯年期與著作(1628-1660)、老年與收獲期(1660-1679)、霍布斯的性格特質等。
《判斷力批判》可分為三大部分:序言·導言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論判斷力批判。在書中,康德尋求兩個分割的世界的溝通,認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現(xiàn)實世界實現(xiàn)出來,其中介是反思判斷力。既帶知性性質,又帶理性性質,從特殊去尋求普遍的反思判斷力按照自然合目的性來溝通認識與道德兩大領域,實現(xiàn)自然界的必然王國與道德界的
本書作者的十一篇文集結而成此集,德里達運用解構的思想分析集中闡明了分延這一他自造的概念的內(nèi)涵,它標志著一種奇特的運動,一種各自差異的運動迂回、間隔、代表、分裂、失衡、距離的純粹統(tǒng)一。這些運動表達了一種共同的希求。即對文學書寫與結構動機進行探索,并堅持一個基本特點,書寫與差異之間的連接點。
南!ぶx爾曼的《斯多葛式智慧》借鑒了愛比克泰德、馬可·奧勒留、塞涅卡和其他一些人的智慧,呈現(xiàn)了一種引人入勝且現(xiàn)代化的斯多葛主義,教授了勇敢、堅韌的品格,以及親密關系在處理生活中各種挑戰(zhàn)的重要性。謝爾曼是一位著名的古代和現(xiàn)代倫理學專家,她講述了斯多葛學派檢驗信仰和知覺的方法如何幫助我們糾正我們所信、所見和所感當中存在的歪
阿蘭·巴迪歐作為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正受到越來越多的人乃至全世界的關注。在這當中,主體作為巴迪歐哲學思想體系內(nèi)重要的一環(huán)無疑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不同于以往西方哲學史中對主體唯心主義式的闡釋,巴迪歐的主體是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運用斷裂邏輯對黑格爾的辯證法進行了重新定義,并運用數(shù)學集合論的知識對馬拉
蘇格拉底的美德即是中國哲學的天道心性自性和仁義,她是本體,能生萬物。美德即知識開出了希臘羅馬文明的內(nèi)圣和外王,孕育了基督教文明的內(nèi)核與靈魂,她是西方文明皇冠上的明珠,是西方哲學大廈中的道統(tǒng)。無此一道統(tǒng),則不可能開出日后西方近現(xiàn)代自由思考之學統(tǒng)與民主法治之政統(tǒng)。蘇氏一生孜孜以求以道殉身,天道不得行,則寧愿為此以身殉道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