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古代的坐姿,已有的研究僅限于考古報告、家具演變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生活方式變化,或者是有關跪拜儀式的政治意蘊等幾個方面,對于儀式所折射出的文化內涵,目前的研究成果尚不系統,也不夠深入。本書選題新穎巧妙,把當下比較受人們關注的信仰領域和古代的坐姿儀式聯系在一起考察,尤其是叢蹲踞、跪坐、等日常生活中的坐姿談起,探尋各種
本書稿系北京市文學藝術聯合會“北運河課題組”2024年的調查研究成果。項目組主要調查了北運河流域西集、張家灣、永順與臺湖地區(qū)各具特色的民眾日常生活和運河文化傳承,由之總結并探討了在新時代背景下運河遺產與民眾生活實踐之間的關系。提出運河遺產是運河歷史和生活語境中的遺產,運河遺產應與生活互構,遺產保護應與民眾生活共生共享、
浙江紹興的舜王廟會,源于會稽山區(qū)人民對上古圣賢虞舜的敬仰,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每年的農歷九月,當地民眾都會舉行紀念舜王的隆重廟會,融民俗風物、民間文藝和傳統市集于一體。作為紹興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舜王廟會不僅展示了虞舜的德行與孝道,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記憶。2021年,這一活動入選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
浮石飄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浮石飄色所在的浮石村是著名僑村,2000年獲評中國民間藝術(飄色)之鄉(xiāng),2014年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該村是單姓村,現居民約6000人,90%為趙姓,是南宋皇族后裔。該村出版僑刊《浮山月報》,自1935年創(chuàng)刊,曾四停四復,至今出版200多期,現搜集到180多期的資源。還有廣東省村志
《?睂W釋例》是陳垣在校勘《元典章》基礎上,分條陳列舊刻至誤的類例,總結概括校勘學中一些帶有普遍性的現象與?狈椒ǎ切?睂W上一部帶有總結性的重要著作。?敝畬W起因于文件傳寫中的錯誤,文件越古,傳寫的次數越多,錯誤的概率也越高。?睂W的任務就是要改正這些傳寫中出現的錯誤,恢復文本的本來面目或使它和原本差別最微!妒分M舉
壽神,即壽星、南極老人、南極仙翁,既是人的壽命的象征,也是天子壽命、國運長短的征兆。傳統年畫中,壽星多為彎背弓腰,笑容可掬,頭額隆起,白須白眉,一手龍頭拐杖、一手托著仙桃的形象。本書精選一百幅有關壽神的民間圖案,通過圖案追溯壽神的來歷故事,用視覺化的圖案和精煉的文字對中國民間的壽神形象進行有趣的呈現,包括南極仙翁、西王
這是一本深入挖掘24節(jié)氣文化的書籍,以中國色為獨特引子,精妙串聯起每個節(jié)氣的傳統風貌,從古典器具、節(jié)令美食到古老的生活方式,一一展現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這本書如同一位貼心的提醒者,讓你在適當的時刻駐足停留,去深刻感受中國元素所蘊含的美好。書中大量的繪畫、攝影及剪紙作品,不僅承載著豐富的知識,更為讀者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30輯),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核心刊物,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本輯共收錄論文19篇,設有民俗研究漢字研究訓詁詞匯研究音韻學研究方言研究文獻研究學術信息七個欄目。訓詁詞匯研究方面,通過具體細微的探析,發(fā)明新義。音韻學方面,探討了傳統韻書的源流、影響。文字學方面,既
唐朝國力強盛,尚武之風濃厚,軍事征討戰(zhàn)果顯著,故對軍禮的實施較為重視。作為這一現象的反映,文獻中保存有不少關于唐代軍禮實施的記載,并且多與政治事件結合在一起。本文以傳世文獻為依據,從唐代軍禮的政治實踐和功用角度入手,著重考察講武禮、射禮、田狩禮和獻俘禮的實施及與唐朝政治軍事之間的互動關系。講武禮在安史之亂后停廢,射禮在
本書首先對宋代禮學是如何從吉、兇、賓、軍、嘉傳統“五禮”體系向朱熹《家禮》冠、昏、喪、祭“四禮”體系轉變的進行了探討。其次以“唐宋變革”和宋代禮學運動為歷史背景,考察了《家禮》的成書和經典化過程。再次,展現《家禮》從禮書躍升為禮典、禮經的過程。與之相應的,本書還考察了《家禮》所示禮法原則與基本精神對國家律典的影響。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