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由德國哲學家霍耐特和法國哲學家朗西埃合作撰寫的一本著作,出版于2021年6月。本書撰寫的起因最初源于2009年在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的一場會議,這次會議由德國著名哲學家門克主持,在這場會議中,霍耐特與朗西埃有著激烈的交談。“承認”理論是霍耐特哲學思想的核心,而“分歧”則是朗西埃的政治哲學基礎(chǔ)。對霍耐特來說,朗西埃的
本書是作者1915—1917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時用英文寫成的博士論文(英文原本)。該書是中國學者自著的第一本中國邏輯史專著,它把先秦名學史看作是中國古代哲學方法的發(fā)展史。作者以墨家為全書的重點,著重論述了三表法和名、說等問題,認為墨翟是中國空前的偉大人物,后期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偉大的科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作者在評
本書作為影印稿,圖片、文字基本清晰,內(nèi)容全面、豐富,完整展現(xiàn)了原書風貌。今次出版此影印本,俾使研究者得以收藏、研習,以對古希臘哲學的研究有所助益。
《外國哲學》由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負責組稿,刊登外國哲學專業(yè)研究者的學術(shù)文章!锻鈬軐W(第四十六輯)》包括希臘哲學研究、基督教哲學研究、現(xiàn)象學研究、分析哲學研究、學術(shù)爭鳴五個欄目,共收錄15篇文章。其中希臘哲學研究欄目收錄了三篇文章,主要討論柏拉圖論“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亞里士多德論本質(zhì)、伊壁鳩魯對德謨克利特
現(xiàn)代社會教導我們,任何成功都要靠努力去獲得。作者對此提出異議,認為這并非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在某些情況下,努力甚至會起到相反的效果。他的哲學是:不要正面強攻,而是采取迂回的方式,簡潔、輕松地達到目的。作者通過大量事例——法國極限走鋼絲運動員菲利普·佩蒂、網(wǎng)球名將雅尼克·諾阿、足球名將齊達內(nèi)、無氧深潛傳奇人物雅克·馬約
人生的意義,真正的盼望,人應該追求什么價值,道德最后的根據(jù)是什么,關(guān)于世界,我們究竟能確切地知道多少東西……這些讓你困惑的根本問題,也曾困擾過孔子、蘇格拉底、尼采…… 康德晚年說,他一生的努力只是為了回答三個問題:我們能夠知道什么?我們應該做什么?我們應該信仰什么
本書主體部分收入了對北京大學十位哲學家的評述,他們均是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diào)整后匯聚于北大哲學系的哲學大師。以年齡為序,分別是熊十力(1885~1968)、梁漱溟(1893~1987)、湯用彤(1893~1964)、金岳霖(1895~1984)、馮友蘭(1895~1990)、宗白華(1897~1986)、賀麟(19
本書選取了古往今來東西方歷史上65位著名哲學家,以他們的主要哲學思想為切入點,介紹了哲學誕生的時代背景、發(fā)展進程、主要流派和引導人類的方式,以及哲學家本人的生活故事、思想流變、人生際遇、命運變遷等。
本書由劉蘇里導讀,中國38位知名學者講讀,共同解讀上下2500年46位西方思想家的51部著作。這些思想家的著作光照當代,澤被千秋,講讀者的解讀通透、有趣,本書有助于你理清西方2500年來思想發(fā)展的來龍去脈,掌握政治、哲學、法學等思想精華,透徹理解當今世界和中國,帶你實現(xiàn)觀念與思想的飛升。
獲得自知之明常常被描述為哲學探索的主要目標之一。同時,某種自我認識常常被認為是我們作為人類代理人或人類主體的一個必要條件。因此,自我認識被認為既是人類尋求智慧的開始,也是人類尋求智慧的終點,因此,它與哲學的理念錯綜復雜地結(jié)合在一起。因此,認識你自己這個命題吸引了不同背景和不同立場的哲學家。本書用15個章節(jié)從不同角度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