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濃縮古今文化、展現(xiàn)歷史變遷,是包羅萬象的博物館、妙趣橫生的百科知識全書。本書選取讀者感興趣的知識點,采用豐富、精美的圖文元素,詳細介紹了郵票的歷史和集郵的相關知識,并講述了40多個有趣、神奇的中外郵票故事,讀者閱讀本書,不僅可以了解豐富的集郵、歷史、科學、文化、藝術、社會等領域的知識,還能從郵票的傳奇故事中獲得滿滿
本書借助于郵票這一“國家名片”,從建筑遺產(chǎn)、古跡遺產(chǎn)、風光遺產(chǎn)這三個主要角度重點介紹了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風采神韻和自然風光的無限魅力。本書將已出版的《郵票上的中國世界遺產(chǎn)》翻譯成英文,以英漢對照的形式出版。
金沙遺址作為古蜀文明之根,是成都文化發(fā)展的源動力之一,也是當今成都的網(wǎng)紅打卡地。在成都市政府國際化、智能化發(fā)展政策的指導下,以“大運會”等國內(nèi)外重大賽事為契機,對標國內(nèi)外高水平遺址博物館,大力提升博物館的國際化水準,提高文化旅游服務能力,推動學術研究工作發(fā)展,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擬公開出版年鑒,匯輯了一年內(nèi)的重要時事、文
我國博物館的相關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開展業(yè)務、學術交流的陣地也有待于進一步擴大。為了使我國博物館發(fā)展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深入探索和實踐博物館事業(yè)專業(yè)化、現(xiàn)代化、社會化的理論與方法,四川博物院特主編《博物館學刊》。希望為中國特色博物館理論的建設與實踐增加一塊新的磚石,使《博物館學刊》成為全國各博物館相互
江漢關博物館是一所綜合性地方博物館,由江漢關博物館、武漢國民政府舊址紀念館、詹天佑故居博物館三館組成,是以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與武漢近現(xiàn)代歷史相關的各類文物、文獻及實物為主,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的非營利性永久機構(gòu)。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分為“建筑之美”“藏品之美”“展覽之美”和“公共教育之美”四章,從四個方面對江漢關博
本書設有中軸線專欄、北京史地、文物研究、考古研究、博物館研究和文物保護六部分,收錄了《北京中軸線——古都歷史文明的平臺》《北京古代陵墓建筑前導空間設計模式初探》等文章。
《北京文博文叢》由北京市文物局主辦,是一部有關文物、考古和博物館研究的學術論文集。《北京文博文叢(2020年第2輯)》收錄了《北京已發(fā)現(xiàn)的金元兩代水關遺址之比較分析》《草原絲綢之路視角下遼代玉器整理與研究》《地區(qū)專題性文物展覽的一次實踐》等文章。
國際文化遺產(chǎn)保護文件選編(2006-2017上下)
銅胎琺瑯器和外銷銀器是廣東省博物館雜項類中的兩大特色收藏。它們都采用金屬工藝,是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物。由于地緣關系,廣東省博物館近二十年來有意識地開展相關的征集和研究工作,使銅胎琺瑯器和外銷銀器的收藏已漸成規(guī)模并自成體系,期望借此書出版之機會展示嶺南特色工藝技術的風貌,努力呈現(xiàn)17世紀以來全球視野下的海洋貿(mào)
《常州文博論叢(2020年總第6輯)》是常州博物館主辦的連續(xù)性學術書籍,立足常州,兼及周鄰地域,面向國內(nèi)外。堅持學術性,兼顧資料性、知識性,關注學術熱點議題。本輯為第6輯,收錄論文20余篇,涉及博物館論壇、考古與文物、文化遺產(chǎn)、史海鉤沉、鄉(xiāng)梓俊彥五個欄目,文章內(nèi)容涵蓋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研究、文物及文化遺產(chǎn)研究、地方文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