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先謙撰,二十二卷,清光緒二十八年思賢書局刊本,卷首有光緒二十七年(1901)九月王先謙《序》,是書依據(jù)中國歷代史籍中有關日本資料的記載,并參考日本史籍,以編年體記述日本開國至明治二十六年(1893)的歷史,該書是我國首部編年體日本通史,記載了日本2500多年的歷史,縱貫古今,征引史料范圍廣泛,正迎合當時國人研究日本
本書描寫了“一戰(zhàn)”后英國托管時期巴勒斯坦重建過程中,三位不同背景的建筑師參與建造耶路撒冷新城的往事。脾氣暴躁的天才、德國猶太建筑師埃里希·門德爾松,剛從納粹手下逃離歐洲,他必須在建造時考慮中東復雜的新現(xiàn)實。肖肯花園、巴勒斯坦銀行、希伯來大學出自他手。奧斯汀·哈里森是英國托管政府的首席建筑師,
《重釋內亞史》以作者多年來對內亞史研究的心得為主,對世界著名內亞史研究學者波西和傅禮初、丹尼斯·賽諾等的論著和研究方法進行評書,并對具體的內亞史問題進行解讀。本書從伯希和、丹尼斯·賽諾、傅禮初、烏瑞夫人、王明珂、森部豊六位學者入手,分別評述他們的內亞研究成果、方法及影響,梳理內亞研究的脈絡。
本書為學術類圖書,本輯收錄朝鮮半島三國與高麗時期編年體斷代史7種,具有較為珍稀的版本價值和學術研究需求。朝鮮的編年體斷代史,按時段來劃分,可以分成三國時代、高麗王朝、朝鮮王朝三段。其中,記載朝鮮王朝歷史的編年體史書特別多,將收入第四輯(編年體斷代史朝鮮王國上)、第五輯(編年體斷代史朝鮮王國中)、第六輯(編年體斷代史朝鮮
直面黑暗,為真實的歷史發(fā)聲,數(shù)百位日本親歷者首度公開血腥殘酷的戰(zhàn)爭經(jīng)歷。二戰(zhàn)中,日本對亞太地區(qū)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創(chuàng)傷延續(xù)至今。然而日本官方自始至終都對戰(zhàn)爭的根源、過程、代價以及后果避而不談,更從未表達過任何歉意。為何會如此?而與之相反,被拖入戰(zhàn)爭深淵的日本平民,在數(shù)十年后回顧那場戰(zhàn)爭時,用得更多的詞是難以啟齒、不堪直面
今年是中日兩國恢復邦交正;40周年,作為中日兩國政府間的文化合作項目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也走過了32年的發(fā)展歷程。在中日兩國有識之士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我們一直致力于打造一個國內研究日本的重要學術機構。作為本中心的定期學術刊物出版《日本學研究》是我們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的重要舉措。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jīng)連續(xù)27年出版了
明清時期的官員、學者撰述關乎日本的國情、史地的著作顯著增加,到日本實地考察并且做出詳細記述的現(xiàn)象也日益頻繁。在某種意義上,明清時期正是中國加強日本史地著述和深入認識日本的一個轉折點。本書由上編和下編兩部分組成。上編主要是圍繞明清時期出現(xiàn)的日本研究史籍,側重于史學史和文獻學的角度,對其進行史學方面的分析。下編主要是圍繞明
在遼闊的亞洲大陸上,分布著東亞的中華文明、西亞文明、印度的梵文文明以及日本文 明等,各種異質文明通過交通紐帶而建立聯(lián)系,相互競爭并相互彌補,從而展開了亞洲史發(fā)展演進的宏大畫卷,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全人類的真正歷史。作者在書中提出西亞文明東流論,并開辟了亞洲史這一全新的領域,著重考察各文明之間的交通聯(lián)系,通過交通線的轉
顧名思義,書名就是日本文化的象征。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作者用菊與刀來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個西方人的冷靜視角,通覽日本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性格。1951年該書被列入日本《現(xiàn)代教養(yǎng)文庫》,到1963年已再版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紹日本學名著的書中稱贊此書是現(xiàn)代日本學的開山之人。此書至今
《戰(zhàn)爭的余燼》這部厚達1000頁的著作講述了1919年凡爾賽會議至1959年間發(fā)生在幕后的政治、軍事和外交動機,以及各方領導人展開的一系列磕磕碰碰,最終導致本可避免的、血腥和無休止的戰(zhàn)爭。作者羅格瓦爾花了長達10年時間,充分利用幾個國家新解密的外交檔案以及原始文獻,深入研究了多方面的歷史記錄,以追蹤在越南受到重創(chuàng)的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