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藝術論(悅讀精賞本)(精)》為羅丹與葛塞爾關于藝術,尤其是雕塑藝術的對話錄,是對歐洲雕塑史的總結,也是對個人經驗的精煉概括,其中貫穿著對前人的崇敬,有對許多名作的卓見,有勞動的喜悅、沉思的刻痕、點滴的自省。葛塞爾是歷史上少的有創(chuàng)建、有情感、有色彩、淵博精淳的散文家,他將羅丹之吉光片羽集腋成裘,以茲后學。傅雷孜孜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書畫韻味——竹雕藝術、木藝神韻——木雕藝術、精美絕倫——角雕藝術。具體內容包括:先秦時期竹刻工藝的萌芽;漢唐宋元時期竹刻的發(fā)展;明代竹刻藝術的空前繁榮;清代竹刻藝術達于極盛;唐宋時期的木雕工藝發(fā)展;明代木雕流派百花爭艷等。
中國雕塑之美
《現(xiàn)代雕塑的變遷》由美國當代重要藝術批評家和藝術史家羅莎琳克勞斯發(fā)表于1977年。作為第一批真正意義上將當時“法國理論”的新思想引入現(xiàn)代雕塑討論的著作之一,克勞斯以深刻犀利的洞察力和過人的勇氣沖破了由格林伯格主導的現(xiàn)代主義藝術批評體系,借用結構主義、現(xiàn)象學和精神分析的理論和觀點闡釋現(xiàn)代雕塑,重新梳理了從羅丹開始,途經未
本書以優(yōu)美洗練的文字,分十八個主題對中西方經典雕塑進行比較,揭示其異同,并特別從宗教、文化、社會背景以及雕塑者個人風格等方面分析造成東西方雕塑差異的原因。本書配有大量精美圖片,形式活潑生動,圖文并茂,集學術性與可讀性于一體,適合專業(yè)院校師生和普通讀者閱讀。
在《雕塑的語言》中,雕塑家威廉·塔克站在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視角,以雕塑家獨有的體驗,通過批評家般清晰的文字,講述了一場從羅丹開始悄然發(fā)生的,幾乎與雕塑本身同等重要的藝術運動一這場運動重塑并賦予雕塑全新的意義。自1974年首次出版以來,《雕塑的語言》在歐美各國成為雕塑行業(yè)中經久不衰的必讀手冊。此次中文版補充了作者自80年代以來
羅丹是一位跨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雕塑大師,對羅丹的解讀,到目前為止國人還只停留在他對傳統(tǒng)雕塑領域的貢獻的層面,這不能不說是現(xiàn)當代中國雕塑在認識上的缺陷。本文作者朱尚熹從現(xiàn)代主義雕塑的角度對羅丹雕塑藝術進行了重新的認識和解讀,提出了許多鮮明和尖銳的觀點,對我們的雕塑本體語言的建設將起到積極作用。 朱尚熹,借助2015年初永遠的
丹納是法國十九世紀著名歷史學家文藝評論家,在其眾多的著作中,《藝術哲學》『是一部有關藝術、歷史及人類文化的巨著』。該書共有五編,第四編即《希臘的雕塑》。除了同為公元七十九年埋在地下的古城--龐貝(Pompei)與赫庫蘭尼姆(Herculanum),被發(fā)掘了一些寶石鑲嵌畫和小型壁畫以外,占代繪畫巨制基本都已毀滅,只有希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