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話》是呂思勉為大眾所寫的一本歷史科普讀物。作者從“宦官”“外戚”“黃巾”和“后漢的地理”等方面寫起,還原史實真相,對董卓的擾亂朝綱、曹操的崛起、司馬氏的興盛衰亡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時還為一些被文學丑化的人物“辯誣平反”。語言通俗生動,既糾正了人們對三國歷史的認識偏差,又引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本書試圖站在日語圈與英語圈、文獻史學與考古學等各個研究潮流的交叉點上,展望秦始皇統(tǒng)一之前的秦的歷史。秦國的自我意識和他者認識的變遷,考古學所見的秦國經(jīng)濟,文書行政的開始和展開,《史記》的秦史敘述的獨特性,西語學術界的秦史研究前沿動向等,諸篇豐富多彩的論文論述帝國的誕生,在戰(zhàn)國都市的比較中探討秦的特性刻畫的一章。書末所載
這是一段通過聊天改變漢末三國歷史走向的史實。在三國以前的中國歷史中,東西對決以絕對優(yōu)勢勝過南北對峙——無論是周滅商,還是秦滅六國;無論是秦末的農民起義,還是隨后的楚漢爭霸……幾乎所有爭斗的表現(xiàn)方式都最終體現(xiàn)為東西對決。然而,當歷史之河拐到赤壁磯的時候,一切都改變了。從此之后,江東不再是揚州治下的一隅之地,而成為中原政權
本書收錄來自中國、日本等地的魏晉南北朝史論文13篇,分為4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評價2022年度中國、歐美等地對魏晉南北朝歷史的研究成果,如《2022年中國大陸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綜述》《2022年度歐美學界魏晉南北朝研究回顧》;第二部分為近年比較熱門的專題綜述,如《近5年來北朝時期佛教造像研究綜述》《六朝建康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這是一本對漢代文化進行研究的書,分為六章。第一章為漢代文化概述,論述了漢代制度文化與物質文化、漢代精神文化、漢代文化特色與形成原因。第二章為漢代思想與學術,主要研究了漢代思想學術發(fā)展概述、漢代學校教育、漢代經(jīng)學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三章為漢代文學,主要就漢代文學概述、漢代散文、漢賦與漢詩、漢代傳記、漢代小說與戲劇展開論述。
本書是柳春新先生以專題論文為基礎撰寫的一部政治史著作,深入探討了從漢末王綱解紐到西晉重歸統(tǒng)一約百年間的政治變遷。全書從宏觀形勢、社會風氣、政治文化、制度結構、政治事件、家族個案等角度,論述了漢末袁氏政權、曹操政權、曹爽集團、司馬氏政權等統(tǒng)治集團的發(fā)展演變與斗爭興衰;分析了不同階段統(tǒng)治者如曹操、魏文帝、魏明帝、晉武帝的治
本書是魏晉南北朝史前輩專家陳琳國先生獻給大眾的魏晉南北朝斷代史,全書用通俗的筆觸描繪了魏晉時期的北方亂世。 280年西晉滅吳,完成中國統(tǒng)一,僅36年后,前趙滅晉,晉王室攜百姓南渡長江,中國再次陷入大分裂時代。此后北方內遷中原的諸族:匈奴、鮮卑、羯、氐等紛紛建立政權。大分裂伴隨著大融合,在這一時期,北方諸族與中原人混同一
本書是一部通俗歷史讀物,以史料為依據(jù),對中國古代兩晉時期的歷史故事和人物故事進行了講述。內容通俗易懂,娓娓道來,具有極高的可讀性。其中既有深度的貫穿古今的思考,也有幽微的情趣探尋;既有歷史朝代不為人知的一面,也講述了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下政權的更替和朝代的更迭,以及歷史背景下,很多人物和事件留給我們的思考。
本書是一部通俗歷史讀物,以史料為依據(jù),對中國古代兩漢和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和人物故事進行了講述。作者在行文中融入了自己對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獨特見解,資料翔實,講述流暢,通俗易懂又耐人尋味,能夠帶領讀者走近那個時代,通過歷史的更迭收獲深度的思考和啟示。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心態(tài)史視閾下的秦史研究”的結項成果?v的方面從秦人、秦國到秦朝,橫的方面從秦族、秦社會各階層、秦歷史人物,縱橫交錯全面探討秦人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的心態(tài)、秦社會各階層的心態(tài)、秦著名人物的心態(tài)與秦歷史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是一部秦心態(tài)史研究的專著。秦的歷史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不同于中原各諸侯國的路徑,長期處于戰(zhàn)爭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