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山川故里、宗族聚落、文物古跡、經濟社會、人物春秋、往事鉤沉、文教衛(wèi)生、茶韻悠悠、民俗風情。具體內容包括:磻溪的福鼎之最、磻溪山川地理概覽、磻溪人文歷史和建置沿革述略、磻溪地名考、磻溪八景等。
本書上篇為店下專輯,多角度介紹店下人文脈絡和歷史變遷,兼及山川地理、氣象物候、民風習俗,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店下文明發(fā)展歷程。書中所用資料來自田野考察、人物訪談及文獻史料,并經嚴謹甄別選用,全書收錄文章148篇,約32萬字,并配發(fā)大量圖片,力求客觀準確,圖文并茂,相輔相成。本書下篇為龍安專輯,共收入文史資料87篇,13多萬
本書為福鼎市區(qū)桐山、桐城、山前三個街道的文史資料,由“山川故里”“經濟回眸”“宗族聚落”“往事鉤沉”“人物風流”“文教衛(wèi)生”“文物古跡”“民俗風情”“物華吟賞”九個板塊的內容組成,以政協(xié)文史資料的文體形式,秉持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社會功能,堅持“實事求是、秉筆直書”宗旨,圖文并茂,全面系統(tǒng)、具體真實地展
本書用寫實的筆觸,擷取自宋至今,崳山有文字記載歷史以來,值得留住的鄉(xiāng)愁記憶,記錄最美海島的醉美時光。全書匯集崳山島山川地理、海域島礁、鄉(xiāng)土變遷、人文遺跡、山饈海錯、舌尖美食、民俗風情、人物春秋。遵循文史“三親”原則,采用文章皆為作者“親歷、親見、親聞”之史實,力圖再現崳山豐厚的人文歷史底蘊。借助編者史志工作者的經歷與平
濰坊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自西漢平壽縣建置,迄今2200多年的城建史揭示出的城市演進規(guī)律,既具有普遍性,又有其鮮明的個性特征,使得濰坊在城市歷史地理研究中,成為全國城市體系中二級城市的典型樣板。本書通過研究分析濰坊市城址轉移庚續(xù)、空間發(fā)展演化的歷史脈絡及其動因,全景式展示濰坊作為歷史城市,從起源到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
《嘉慶石城縣志》一書是粵西府縣舊志叢書中的一種,共有六卷,首一卷,清嘉慶間石城知縣張大凱纂修,蔡平整理!都螒c石城縣志》之修乃在孫繩祖《康熙五十一年石城縣志》的基礎上,以喻寶忠《乾隆四十六年石城縣志》稿為藍本,事以類從,收亡集佚,提綱挈領,刈楚芟蕪而成。在體例和內容上都較康熙朝前兩部《石城縣志》有了較大變化,特別是在門
真實、準確、科學、系統(tǒng)地記述本行政區(qū)域內自然、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歷史和現狀。
本書是“50后”作者對少年時代和其時所居住的上海的追憶。隔壁的姆媽、尊敬的老師、要好的同學;打開水、倒馬桶、零拷老酒、上澡堂;吳淞路上的石庫門、看得見蘇州河的亭子間、“大清銀行”里的學校、原朱葆三路上的工廠……從蘇河北岸到外灘的虹口與黃浦是作者成長的家園,街巷建筑承載的厚重歷史與生活行走的記憶交織,盡數被作者娓娓道來。
《福建省志對外經貿志(1991—2005)》是一部系統(tǒng)記述1991—2005年福建對外經貿行業(yè)發(fā)展歷史的專業(yè)分志。它由福建省商務廳牽頭,福建省對外經濟貿易研究所參與編纂。對外經貿范圍,包括對中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qū)的對外貿易經濟合作。記述方法,按志體要求,橫排豎寫,縱橫結合,由序、述、志、圖、表、錄等部分組成,以志為主
該志為首輪《福建省志·旅游志》續(xù)志,上限起自1996年,下限止于2005年,由福建省旅游局、福建省海峽旅游規(guī)劃研究院聯合承擔編寫。福建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9個,國家森林公園19個,國家地質公園8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個。省級風景名勝區(qū)有35個,自然保護區(qū)有34個,森林公園有27個,文物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