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根據(jù)2022年秋季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系列講座課程整理而成,內容涵蓋中國以西亞洲大陸的主要部分。第一講介紹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3世紀西亞的總體歷史背景,第二講至第八講分別介紹印度-巴基斯坦地區(qū)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社會演進;印度歷史時期的佛教遺存;意大利考古工作者在巴基斯坦,尤其是斯瓦特谷地70余年來的發(fā)掘工作;阿富汗考
本書是由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土生文化館及新加坡國立博物館合作舉辦的"新加坡峇峇娘惹文化展"配套圖錄,旨在介紹和展示新加坡峇峇娘惹文化,體現(xiàn)中國和新加坡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悠久歷史。新加坡峇峇娘惹,是新加坡多元文化的豐富組成部分,也是中新友好交往的深刻寫照,充分體現(xiàn)了文明互鑒和多元包容的精神。本書
本書原版為分期出版后合訂而成,前后歷時八年,在日本已發(fā)行五種版本,但在中國從未引進,國內錢幣學研究者多久聞其名而難得一見。書中采用拓片方式,以譜錄形式刊載中國、日本、朝鮮歷代古錢,對于版別研究總結在各大泉譜中最為詳細,中日兩國錢幣學家共奉為錢幣學經典著作。本書為古泉文庫編委會歷時五年翻譯、審校、整理的全新中文版,對于東
《看見最早的繪畫》為看見歷史系列的一本。國著名的拉斯科巖洞,是史前藝術最重要的圣地之一,其精美程度有史前盧浮宮之稱。1940年被法國4名少年偶然發(fā)現(xiàn)后,拉斯科巖洞進入世人視野。這里不僅保留著智人最早的大型繪畫和雕刻藝術,其生動性和技藝之高超,讓現(xiàn)代派和抽象主義的大師也望塵莫及!犊匆娮钤绲睦L畫》通過大量精美圖片呈現(xiàn)了該
跨文化研究是藝術史研究領域的顯學,國內外研究間的界限也在多元思想的交融中逐漸消解,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在藝術史研究領域已經確立了一種全球性的研究范式。全球化與跨文化交流,如“中國——瑪雅文明連續(xù)體”的探討,為藝術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機遇,促使我們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面對多樣化的藝術傳統(tǒng)與文化背景,斞疟诋嬜鳛楣糯忻赖
《東亞文明》是由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主辦的學術集刊,旨在加強國內學者與世界范圍內同領域同仁間的學術交流,促進東亞考古與文博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東亞文明》的研究范圍以中國為中心,廣泛面向東亞世界,所涉領域包括考古學、歷史學、文物學、博物館學、文化遺產等方面的研究。本集刊希望通過復合型的研究方法,推動有關
“美的多元”是國家考古博物館建館150周年(1866年至2016年)的展覽三部曲的最后一章,前章分別是“輝煌廢墟間的夢境……旅者眼中的雅典”和“奧德賽”。與聚焦于希臘本土的考古遺址的前序展覽不同,“美的多元”旨在彰顯博物館藏品所具有的普世性特征,聚焦于人類最為智慧與崇高的時刻:創(chuàng)造美的時刻。此次展覽再次利用希臘國家考古
越南景興錢是世界古代錢幣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近年來,廣西錢幣學會、廣西錢幣博物館組織專家學者對越南景興錢進行研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本書著重從景興錢鑄造、發(fā)行、演變及版式等多個維多進行研究。越南景興錢的興衰是一部濃縮的越南貨幣史。錢幣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其鑄行、貨幣制度及貨幣職能的發(fā)展水平是社會商品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測度表,
秘魯北部的莫切壁畫是古代美洲偉大的藝術傳統(tǒng)之一,但在很大程度上仍不為人所知。這些壁畫創(chuàng)作于沒有文字的時代,是了解莫切歷史、社會和文化的關鍵。本書從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歷史深處尋找莫切壁畫藝術的起源,展現(xiàn)了7世紀前后莫切壁畫藝術在形式上的轉變,以及圖像在日益復雜的社會和政治世界中的廣泛變化,揭示了南美洲古代史的書寫既需要藝
作為全球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意大利的文化與自然遺產都得到了廣泛認可和關注!兑獯罄澜邕z產》圖書整體對意大利60個世界遺產進行了介紹,呈現(xiàn)了遺產的全貌、細節(jié),及遺產不同角度的樣態(tài),結合文字內容,能夠將每個遺產向讀者全方位展示出來。包含了從首個于1979年入選的瓦爾莫尼卡谷地巖畫,到2019年入選的科內利亞諾和瓦爾多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