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霞元君作為以中國大陸華北地區(qū)為中心的山神信仰(道教),因坐鎮(zhèn)泰山,尊稱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本書從信仰、廟祀、信俗三個角度對其進行研究。在信仰角度,本書介紹了碧霞元神號的由來、緣起、祈嗣、敕封、祀典等;在廟祀角度,本書介紹了碧霄上中下廟、洞府、佛院等;在信仰角度,本書介紹了碧霞神誕、香稅等。在史料發(fā)掘上數(shù)有
本書稿是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媽祖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交流的機制與路徑研究(17BH155)的研究成果。書稿首先簡要介紹了媽祖文化的產生與發(fā)展,分析了媽祖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接著在詳細、系統(tǒng)地分析了媽祖文化在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等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發(fā)展的歷史
本書是對五代王松年《仙苑編珠》和南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兩部“蒙求體”神仙傳記的點校合刊。兩書仿照《蒙求》體例,把每兩個神仙故事合并為一條,每個故事用四個字概括為一個主謂結構的短句,使得分別概括兩個故事的兩個短句上下對偶,充當兩個故事的標題。其中,《仙苑編珠》三卷,共計一百五十五條,記述了從遠古迄于唐末五代的三百余位神
《古典神話》歷經多次修訂,兼顧學術性與可讀性,系統(tǒng)介紹了希臘羅馬神話和英雄傳說,并深入探討了古典神話對后世文學藝術的影響,視角多維,文獻豐富,既能成為西方古典學研究者的基礎文獻資料庫,又可視作普通讀者系統(tǒng)了解西方神話及其研究的入門書。全書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創(chuàng)世神話與眾神》在界定古典神話的基礎上,綜合分析了希臘神話
麥克斯·繆勒,一生涉獵廣泛,著述甚豐,《比較神話學》1856年首次發(fā)表在《牛津文集》上,屬于其早期著作。在《比較神話學》中,繆勒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比較了印度、希臘、羅馬、北歐的神話,認為許多神話都有同樣的源頭——古代語言的表達方式。這種語言表達方式對人類和天地萬物一視同仁,以同樣的詞表達他們的行為,構成了種種神話的根
本書是“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神話學文庫”(第三輯)的一種。本書以中華各民族(含周邊游牧人)的傳說祖先、文化英雄的奇異“誕生—死亡—再生”,經受磨煉、考驗,“化身斗法”,以及抗天戰(zhàn)地、創(chuàng)造發(fā)明、殺怪除害、救世濟民的業(yè)跡為樞軸,與世界相關英雄故事初步對較,實證作者提出的“整體對應/多重平行/細節(jié)平行”比較文化
赫耳墨斯是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信使,人類中旅者、使者、小偷、商人和演說家的保護神。他手持傳令權杖,足蹬有翼金靴,穿梭于凡圣兩界。他是夢的指引者和守夜人,也是進入冥府的靈魂向導。他發(fā)明打火棒是薪盡火傳的典范,彌合了因普羅米修斯盜火種而斷絕的人神關系。作為宙斯神的小兒子,他靠創(chuàng)造在奧林波斯家族中贏得了神圣位置,作為首席傳令官在
一部溯源夏商周三代祖先神話的創(chuàng)新之作,探討了鯀、禹、帝舜、倉頡、祝融等神話人物,闡釋了一套全新的上古神話生成機制。作者結合文獻、文物、古文字與域外神話傳說,運用跨文化比較研究,探究了鯀禹神話與西亞神話的淵源關系、良渚文化與夏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殷商時期玄鳥與雷神崇拜的成因等,全面揭示了三代先民的造神運動和奉神為祖的歷史敘事
中國神話記憶蘊含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源性結構,記錄著中華文明與周邊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研究建構了橫排縱貫的周邊傳播時空四維分析框架,以多元媒介形態(tài)中復調疊加的西王母記憶作為切入口,通過跨學科、多路徑的研究方法,深入西王母文本的社會實踐層面,揭示作為話語生產和知識生產的神話記憶與社會權力關系如何通過周邊傳播在時間、地理空間
印度神話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神話體系之一,極具多元性、復雜性和深刻的哲學內涵。神話中的眾神如梵天、毗濕奴和濕婆分別代表創(chuàng)造、保護與毀滅,體現(xiàn)了宇宙循環(huán)的永恒法則。 作者馬丁·J.多爾蒂結合印度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部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以及《往世書》《梨俱吠陀》等宗教古典文獻,展現(xiàn)了人、神、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