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考古工作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掀開古蜀文明神秘面紗,展現(xiàn)古蜀文明絢麗多彩的輝煌成就,揭示古蜀文明與黃河流域文明、長江中下游文明等進行文化對話的關鍵,對于探索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度嵌芽脊啪攀辏喝嵌蜒芯烤攀苣瓿晒狻穼iT收錄了20余篇三星堆研究史上最重要的經(jīng)典論文,
福州摩崖石刻具有厚重的歷史價值和豐富的藝術審美價值。這些石刻主要集中在鼓山、烏石山、于山、冶山及各縣市區(qū),主要記錄了當?shù)貧v史文化與人事活動,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史料,它有力地佐證了福州歷史名城發(fā)展史,生動展現(xiàn)了摩崖石刻作者的文采與書藝。本書共分為8個章節(jié),按照摩崖石刻的內容進行分類,包括寫景敘事類、家國情懷類等,主要敘述福
《中國絲綢藝術大系·故宮博物院卷(服飾)》精選了清入關(1644)后故宮博物院代表性服飾珍品169件(套)。 中國絲綢藝術大系內容介紹 中國絲綢藝術大系是繼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之后又一個具有國際視野、國家站位與浙江特色的重大學術項目。浙江大學和中國絲綢博物館聯(lián)合全球80多家相關博物館、考古所、收藏機構,計劃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一座集遺址保護、考古研究、文化展示、旅游休閑、教育科研于一體的城郊型考古遺址公園,從立項到掛牌僅用了4年時間,在全國考古遺址公園保護與建設中首屈一指。本書在系統(tǒng)梳理盤龍城遺址地理環(huán)境、文化價值和保護歷程的基礎上,深入分析遺存現(xiàn)狀,概述遺址本體保護和環(huán)境整治工程設計方案和實施過程,提煉遺址公園建設
本書是關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持的三峽庫區(qū)考古發(fā)掘資料的專題考古報告之一,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巫山古城遺址,位于重慶市巫山縣。主體涵蓋魏晉、宋元、明清時期遺存,出土大量陶瓷器標本等,為研究三峽庫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歷史增添了豐富的考古資料。下編大昌藍家寨遺址,位于重慶市巫山縣大昌鎮(zhèn)藍家寨村。實際上包含藍家寨遺址
本書是重慶市巫山縣琵琶洲遺址和山包墓地1997~2006年的考古發(fā)掘報告。自1997年以來共計清理了墓葬、灰坑、溝、坑、排水管道和水池等137處遺跡。琵琶洲遺址應是一處以漢代遺存為主的遺址。由于遺址位置為歷代理想的生活之所,漢代以后遺存被破壞嚴重。距遺址約400米的山包墓地發(fā)掘了戰(zhàn)國至漢代墓葬81座、宋代墓葬2座、年代
本書匯集了陳來教授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出土簡帛文獻的研究,作者系統(tǒng)梳理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簡帛文獻出土對先秦思想史研究的深遠影響,特別聚焦于馬王堆帛書《易傳》、郭店楚簡《性自命出》及竹帛《五行》篇的哲學詮釋。作者從思想史視角切入,開創(chuàng)性地將哲學分析與歷史語境相結合,將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相結合,將出土文獻置于思想史
吳文化博物館作為國內吳文化研究與展示的特色文博機構,館藏了一批吳地出土的國寶文物,如:新石器時期的“黑衣陶刻符貫耳罐”、春秋時期的“鸚鵡首拱形玉飾”和“楚途盉”、戰(zhàn)國時期的“古琴”、西晉時期的“青瓷扁壺”、唐代的“雙鸞瑞獸紋銅鏡”、元代的“釉里紅云龍瓷蓋罐”和“朱碧山銀槎”、明代的“青花束蓮紋盤”等。 本書邀請國內相
敦煌日課是一套關于敦煌和敦煌藝術的通識類讀物,全面介紹有關敦煌的方方面面,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活潑可愛的手繪圖畫,以及真實清晰的壁畫臨摹,講述了354個不可思議的敦煌藝術小故事。讓讀者了解敦煌的歷史、文化、地理、藝術、軍事、建筑、風俗、神獸、植物、紋樣、飛天、樂舞(含樂器)、壁畫、顏色、日常與運動等多個領域的知識。第一冊
本書結合了龍泉青瓷的歷史、文化、工藝、美學等多方面內容,多角度綜合理解和思考,對龍泉青瓷進行較為完整地疏理。并將打破傳統(tǒng)教材形式,制作成3D電子虛擬書的形式,讀者可以利用信息媒介觀看書籍,如同身臨其境的在博物館欣賞青瓷作品,放大縮小、360度無死角、圖文并茂的去研讀青瓷作品,讓教材更立體、現(xiàn)代、多元化。教材在引導學生進